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 第150章 或许功利的重注

第150章 或许功利的重注 (第2/2页)

这是从家族长远传承考虑,所以荀谌才会被留在袁楷模绍那边。

虽然搬离了颍川,但颍川当地还是留下了荀氏一脉。

替他们看管打理当地田产佃租。

古代的买田规矩很多。

你们家转籍其他地方了,当地的田产没有族人打理,所有权是被无视的。

谁种归谁,或者收归公有,基本都是这么算。

也是各地衙门限制本地人口流出的一种手段。

要不为什么古代发生旱灾蝗灾之类的,朝廷赈灾会有那么多弊案?

真当人家贪的是你那点赈灾的粮食呢?

人家要的是受灾的人口离开家乡,当地豪右可以借此大肆兼并田产。

所以豪右才会拼命推动当地官吏去贪墨赈灾粮,并替他们打掩护。

你离乡前贱卖给我也好,离乡后田契作废我强占也好,反正田亩都是我的。

我顺便还可能还在邻县搭个棚子施点粥诱骗你们过去,顺便为自己博一份善名。

这跟有宋一朝的青苗法一个道理。

青苗法被攻讦最多的点就是它在执行过程中变味了。

农民不缺钱的时候被逼着借,缺钱的时候逼着还。

你说执行变味儿了,你严令禁止这种变味举措不就行了,至于全盘否定青苗法,斥它为恶法吗?

真当士人或者所谓的旧党君子是为了公义善恶反对青苗法的?

真以为他们拘泥于祖宗之法不可变?

有宋不抑土地兼并。

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农业低息小额贷款,断的是士绅趁自耕农闹饥荒的时候放高利贷,最终逼迫他们破产卖田的路子。

断的是他们背后的家族兼并更多土地的机会。

违背的是士绅或者说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

但凡是个有识之士能不反对么?

执行变味是不是故意搞出来的,为的就是为废除青苗法找借口,不好说。

上下五千年里头那点儿事,一半儿以上都是为田亩归属。

同样的道理,荀氏虽然从颍川迁徙出来,他们在当地的田产什么的都不可能卖掉。

当地当然要留一支支脉。

遇灾祸死光了外地都得再迁徙一支过去继承香火和土地。

荀彧使人搜集了河东士绅的行事作风,整理出来写成书信给留在颍阴的那一支荀氏族人送了回去。

让他们照着这个套路执行,以后不光要上采虚誉,对下也要采虚誉了。

专做威福那一套要完全禁止。

谨守荀氏门风,上上下下都要搞出来一个好名声。

这样就能抢得先机。

在以后推举制实行到颍川的时候,他们留在当地的那一支,也能理所应当的成为颍阴县的一把手。

给族中子弟多一项入仕以及向上爬的路子。

这是大事,譬如降低佃租之类所带来钱财的损失都是小损失。

本地族人节衣缩食一些,甚至对他们远迁族人的资财支援少一些都是可以接受的。

也不必太低,在当地最低就可以了。

所以阿瞒占领颍川并迁治所于许县以后,盛赞荀氏门风。

这样低调乖巧又与人为善的豪族,我治下再多一些就好了。

对荀氏大批人才的迁走顿时扼腕叹息。

只是荀彧已经打定主意抱庚哥大腿,对于阿瞒通过种种方式的示好难免就视而不见了。

倒让阿瞒在荀氏留在当地的族人中间一顿翻找,还真让他找出了名为荀悦的人才。

勉强用了,不过也只是一县之令官的等级。

然而不等河南尹推举满三年开始取士,荀彧的机会就来了。

卢喷喷亲自召见了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