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 第413章,各方应对与大基建

第413章,各方应对与大基建 (第2/2页)

“扑通,扑通,扑通!”

“快来救人,又有人跳落水了。”在洛水旁的百姓,忽然发现三个人从桥上跳下去,人若隐若浮的飘在水当中,当即大喊道。

这个时候冲出了一队洛阳县兵,他们穿着简易的救生衣,一个猛子就扎进落水当中,快速的游向三个跳水的人,然后把他们抓住,一把把的游回岸边。再拍他们的腹部把他们的呛的水全部吐出来,这套动作对他们来说已经极其熟练。

这个时候一个士兵安慰他们道:“你们年纪轻轻就如此寻死,对得起养育伱们的父母吗?”

洛水附近不断有人跳河,已经引起了洛阳令典庆的高度警惕,他派遣一屯洛阳县兵驻扎在洛水两岸,防止发生跳水事件,这几日已经救了几十人。

被救上来的年轻人嚎啕大哭道:“让我们去死吧,不死反而拖累了父母,某父母养育我们也不容易,现在某欠下几十万的债务,难道还要他们来偿还。”

大汉的人均俸禄还没有上千钱,对一个青年人来说,欠下几十万的债务就相当于跌入深渊。

四周的百姓一脸同情的看着这三个青年,这种事情在现在的洛阳城可谓是比比皆是,洛阳本就是天下的商业中心,当地的百姓有经商的风气,而这一波经济危机对洛阳的伤害也尤为巨大,背上几十上百万债务的人太多了,跑路的作坊主不知几何。

屯长呵斥道:“以为这样一走了之就行了,那些钱庄后台哪个不是手眼通天之辈,你们的债务依旧会要你们的父母亲人偿还,而且比起债务,为人父母更难接受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几十万的债务有什么了不起,朝廷已经给你们想了办法,你们去南洋垦殖,朝廷会根据你们技能安排工作,南洋最低俸禄可以达到1500钱,是大汉这里的两倍以上,你的俸禄一半用来偿还债务一半用来生活也足够。”

是的,这是大汉朝廷想的办法,对比大汉广袤的土地,每一个大汉的百姓都是极其珍贵,更不要说能成为作坊主,至少能算是大汉精英,就这样死掉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于是大汉的钱监会令宋义和大汉的钱庄主商议,这些还不上债务的作坊主,暂停掉利息,只还本金,而本金将用他们去南洋的俸禄偿还,朝廷还给3万钱的安家费,先一步交给那些钱庄,用来偿还债务。

那个大汉的钱庄主也没有选择,他们即便是把人给逼死了,破除的作坊主也拿不出钱,现在虽然暂停掉了利息,但朝廷好歹帮忙给了3万钱,同时还有保留一丝偿还本金的希望。

三个被救的青年听到这话,眼神中带着一丝求生的渴望,他们已经死过一次,根本不敢再死了,但天量的债务却是他们求生路上最大的阻碍,现在朝廷帮他们找出一条出路,虽然这一条出路极其艰难,但他们已经没有选择了。

这一幕在大汉的各个郡县到处发生,偿还不了债务的那些作坊主,只能卖身给大汉朝廷,去南洋打工还债,不少的父母为了提前帮自己的子女还债,他们也跟着去了南洋。靠着这场金融危机,大汉每个月都有上千人向南洋移民,而且数量还在快速增加当中。

而在大汉的内部,徐凡为了深刻教育汉吏,教育少府的管事,把各地发生经济危机时期的工厂的情况,作坊主的惨状清晰记录,而后再整理给汉吏和少府的管事学习。

果然现实的拷打才是最好的学习,有了这实实在在的按理,看到大汉那些作坊主的惨状,汉吏和那些作坊管事一个个震动无比,尤其是那些没有听从朝廷画下三道防线的同僚,这些自己人的下场更难让他们感同身受。

朝廷对他们的处罚可谓是极其严重,经营不下去的作坊直接破产清算,工匠和管事全部重新分配到大汉的基建行业当中,不是修路打灰,就是修城墙砌砖,十几年的努力一朝丧尽,这给他们带来的心灵遭受是巨大的,因为没有天子的提点,这些人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下场。

当然地方府衙愿意接过作坊的债务,朝廷也不管,只要你愿意承担这个后果,朝廷也是乐意看到下属的作坊能多存活一个。

但真正有地方府衙支持的作坊数量不多,这波经济危机让地方府衙的财政几乎崩溃,他们的财政收入普遍降低了三成到五成,收入下降的如此快,地方府衙连养活自己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要养活这些赔钱货了。

地方汉吏非常务,实在发现自己养不活这些作坊的时候,就主动求朝廷来接手,而朝廷接手的方式就是直接破产清算货物打五折出售,厂房卖了,卖工厂的钱交还给地方郡县,工匠重新安置在大汉的基建工程当中,等过了这波经济危机再想其他方式安置。

但对地方郡县来说,这样的做法让他们亏大,他们连十分之一的成本都没有收回来。

“彼其娘之,朝廷防我们跟防贼一样,好不容易申请到一个大项目,钱却全部在商业钱庄上,根本不允许我们地方府衙粘手。”

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朝廷向整个天下公布了100亿前的基建计划,包括修2000里的轨道,黄河大桥,老城区改造,城墙翻修等等。

这给地方的汉吏带来巨大的惊喜,本来还想挪一点钱来解决危机的,结果朝廷根本不让他们碰这笔钱。

“谁让天子的话不听,我等于自讨苦吃,不愿意听朝廷的话,才有今日之祸。”汉吏不由得苦笑。

朝廷早有准备,这话虽然听上去并像病语,但给人的感受就是这样,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朝廷清仓是处理了所有货物。这边经济危机刚爆发,那边朝天就筹集了100亿钱,用于大基建项目。

连倭岛那边都发现了一个银矿,据说一年就挖了20万斤的白银,黄金2万斤,这样一个财富之地,给了天下的百姓极大的信心,认为这场危机大汉可以渡过,而朝廷大基建的钱也来自于这笔财富。

“我等还是要想办法保住几个作坊,不然下面的作坊都倒完了,我等以后的俸禄怎么办?如何保证奖金怎么办?”

“可不要乱来,现在朝廷抓得紧,我等敢乱出手,朝廷是真敢抓人。”

地方没钱了,肯定会想办法,他们最开始盯上的是农户,弄一个杂费,想要从农户手中收购一笔钱来保证作坊。

但徐凡早就防着他们这样做,任何敢把手伸向农户的汉吏,徐凡直接斩断他们的手。

经济危机爆发的几个月大汉的御史们。已经抓了上千汉吏,每次这样的抓捕都是先出萝卜带泥,一个县衙的官吏大半被抓走,政务停滞。

那大汉的记者们也是纷纷深入乡村,监督的就是这些无法无天的汉吏。

还有汉吏盯上了夫子的俸禄,徐凡受到后世的影响,明白普及教育只能靠朝廷,这样才能相对公平一点。

所以地方上建设小学,夫子的俸禄,都是大汉朝廷出资的,根本不经过地方的手。

但现在地方的汉吏自身难保,自然盯上了这笔钱,有几个汉吏挪用夫子的俸禄,导致夫子半年没有收到俸禄。

但这些夫子也不是好惹,他们的关系网铺遍了整个大汉的报界,只要找记者同学一诉苦,这件事情就会轰动整个大汉,伸手的汉吏就直接被于是抓起来,对这样的事情大汉朝廷一向是从重从严处置。

朝廷的强力手段,让这些汉吏再也不敢胡作非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作为他们小金库的作坊一个个倒闭。

八月,在这个燥热的夏天,经济危机给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布匹的价格越降越低,最低的价格麻布一匹已经跌到200钱。但即便是这样依旧没有多少百姓愿意购买,一是百姓都有从众的心理愿意追涨杀跌,连布匹的价格一直在下降,他们自然愿意等待。

二就是这次经济危机造成的连锁反应,导致大量的工匠失业,他们没有钱了,自然也不可能购买布匹。

三则是民间布匹太多了,百姓的消费能力已经被释放出来,他们不再愿意购买布匹。

受这波布匹产能过剩的影响,大汉其他的产业也受到拖累,大量的工人失业,好在对于这一切大汉朝廷早有准备,早早的准备了再就业的部门,他们会主动告诉工匠南洋的有高薪职位,他们愿意去的话朝廷可以安排路费。

要是不愿去南洋,朝廷有大基建项目,为了应对这次的经济危机,丞相萧何把原本定为1000里的轨道,扩张到2000里,洛阳城,陈县,南洋县,吴县等富饶的郡,朝廷以长安新城为模版,改造排污设施下水管道建设饮水渠,修建水泥马路,修建新的里坊。

以大基建安置越来越多的百姓,这些大基建项目吸纳了上百万的工匠。极大地维持了大汉经济的稳定性,保证了整个大汉,没有因为这次的经济危机而出现大的问题。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