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 第197章 张合的投敌之谜(上)

第197章 张合的投敌之谜(上) (第2/2页)

即使他再努力的去维持,他麾下的恶斗仍旧滑向彼此为仇寇的方向。

曹袁之战的转折点,虽然多被归于乌巢之战,实际是在张合、高览的倒戈。

《魏书 张合传》:(袁)绍但遣轻骑救(淳于)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

乌巢起火后,张合“率重兵攻太祖营”,可知袁绍将剩余精锐孤注一掷,尽拨于张合麾下。

同时按《武帝纪》记载,“绍众大溃”是在“张合降曹”之后,二者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张合是河北名将,袁绍集团的台柱子,他的临阵叛乱,绝不可能是一时兴起的偶然事件。

其中郭图,是张合倒戈的关键人物。

《魏书 张合传》中记载:(郭)图惭,又更谮(张)合曰:“合快军败,出言不逊。”合惧,乃归太祖。

然而按《魏书 武帝纪》与《魏书 袁绍传》,张合降曹实属主动,与郭图进谗言毫无干系。

南朝范晔编撰《后汉书 袁绍传》时,亦不曾提及郭图,仅说张合、高览“闻淳于琼败,遂奔曹操”。

《张合传》相关记载,明显与常识相悖。

张合已经领兵出击,未曾返回袁绍大营,他是如何得知郭图进谗的?

清代学者姜辰英曾指出,郭图在此事件中的相关记载,必出自张合家传(即《别传》),实属“自文其丑”。

也就是说,张合在撒谎,他栽赃郭图进谗言,是伪装自己不得已,为自己的主动投降找借口。

但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疑问:

张合一看到淳于琼兵败乌巢火起,马上就想投降了。

这不就是一时兴起的偶然事件了?

难道他真的仰慕阿瞒已久?

那他说出来不就完了,顺便还能拍阿瞒一记马屁。

又何必等乌巢火起,何必造谣郭图进谗呢?

搞到他多不情愿似的。

曹老板阿瞒可不是个心眼儿大的人,这不是作死么?

有人说战争已经持续一年有余(199-200),且当时已经是冬季十月。

袁绍所占的冀、青、幽、并四州,纬度都较高。

相比于曹操治下的兖、豫、徐诸州而言,气候会更加寒冷。

因此面临的过冬问题也便更加严重。

所以乌巢的粮草,是袁绍军的最后希望。

以至于乌巢火起击溃了张合最后的心理防线,让他觉得不投降就没有活路了。

这也与常理不符。

就算储粮尽毁,军中最起码也会常备三日到十日之粮。

总不可能每天埋锅做饭前才跑去乌巢运粮,运来了大家才做饭吧?

所以就算重兵攻营不下,袁绍军也有缓缓退去的时间与机会。

古代作战,粮尽兵退是常理。

没有任何一种出征,会穷尽属地储粮。

退回冀州境内,怎么着都会有军队就食的办法。

何至使掌握七八万绝对优势兵力的张合,要迫不及待的投降只有一两万疲敝之兵的阿瞒?

兖、豫、徐诸州虽不如冀、青、幽、并四州寒冷,却也暖不到每年多熟一季粮食的地步。

他怎么就肯定阿瞒那边能有足够的军粮?

仔细梳理《张合传》,会发现极为隐秘血腥的一些事实。

张合降曹后,被“授以众,从攻邺”。

张合统率袁军精锐,麾下本就不乏部曲,如何需要被曹操“授以众”?

降曹后,张合部曲已被尽数褫夺。

这些部曲哪儿去了呢?

《魏书 袁绍传》记载,张合降曹后,“袁绍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

张璠《汉纪》与《后汉书》记载,袁绍降卒被杀八万。

《献帝起居注》记载,袁绍军被斩首七万。

《资治通鉴》也取七万之数。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也称“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

明确使用了“坑”的字眼,可知不是阵前交锋,而是事后杀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