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难得糊涂的爱 > 第11章

第11章 (第1/2页)

六七看书 67ks.com,最快更新难得糊涂的爱!

林文静开车下山,叶雨欣问:“嫂子,除了‘跑山猪’养殖场还有什么品种?”

“还有跑山鸡和麻鸭。”林文静说。

“跑山猪的产量是多少?”叶雨欣又问。

“两万余头。”林文静说。

“也不是很多吗?”叶雨欣说。

“因为我们注册了‘桃江跑山猪’这个品牌,所以年出栏只有两万多头,已经达到翠屏山养殖基地的极限。”林文静说。

“跑山鸡和麻鸭的产量如何?”叶雨欣接着问。

“跑山鸡超过十万只,麻鸭在万羽左右。”林文静说。

“咱们养殖场鸡鸭蛋产量各是多少?”再问。

“鸡蛋千万枚,鸭蛋不到百万枚。”林文静说。

“去年的利润是多少?”叶雨欣最后问。

“去年效益不错,利润在千万左右。”林文静说。

“千万利润,堪比许多大公司,怪不得邢家耀要回来发展。”叶雨欣说。

“你也可以来我们村,在我们家养殖场工作,薪水不会比一般的公司少。”林文静说。

“让我考虑考虑。”叶雨欣说。

车不一会驶进木楼院,徐山妹说:“到家了,咱们下车吃包子。”

“嗯,好香啊,我闻到了包子香味。”叶雨欣站在院子里说。

“雨欣、文静、山妹,快洗洗手吃饭。”徐母笑着对三人说。

“好的,阿姨。”叶雨欣高兴地答道。

包子,本称馒头,别称笼饼,相传是为诸葛亮发明,清代后方由馒头分出,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主食,是中国传统食品,并且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包子”一词最早出现自宋代,此前主要被称为”馒头“。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彼时称为“蒸饼”。

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三国时,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宋代出现“包子”之名后,“馒头”之称一直并行不衰。直到清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才渐渐分化。而吴语区等地仍保留古称,将含馅者唤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

包子是由面粉(小麦粉)和馅包起来的,由荤馅或者是由素馅做成的,做好的包子皮薄馅多,松软好吃。还可以做各种花样。如憨态可掬的动物造型,美轮美奂的植物造型等,供人们品尝。

二婶杨玉霞端上刚出屉的雪白包子,它大小整齐,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

杨玉霞看着叶雨欣吃的津津有味,笑着问:“闺女,味到怎么样?”

叶雨欣说:“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它的色、香、味、形都很独特,比一般的包子更大更香,使人吃了还想吃,真是回味无穷。”

“好吃就多吃,锅里包子有的是。”徐母说。

“谢谢阿姨。”叶雨欣说。

“不用谢谢,就着小菜吃,还有汤,慢慢地吃,别烫着。”徐母说。

“文静,把酒拿来。”徐家强说。

“爸爸,二爷,给。”凯凯抱着一盒酒说。

“二叔,第一下,我给你们炒两个菜去。”林文静说。

“不用,包子就酒越喝越有。”徐茂才说。

拿起一个包子,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将它咬一口。嚼着嚼着,一股特有的鲜香美味直入肺腑。再轻吸一小口肉汤,一口鲜美的汁水流入喉咙,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其实吃包子其乐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包子皮是烫面的,比烫面饺的面皮还要稍硬一点,否则包不住汤。那汤汁原是肉汁冻子,打进肉皮一起煮成的,所以才能凝结成为包子馅,汤里面可以看得见一些碎肉渣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