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十三章:洛千慎

第十三章:洛千慎 (第2/2页)

正五品下,这已经是朝廷绝对的高官,要知道正四品就能当宰相了。

再往下的官员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恩荫的机会,而且大唐致仕已经相当成熟,除了之前狄仁杰那种特殊情况,大部分的官员到年龄就会致仕,现在用这种方式来恩荫,是一种对致仕官员的再利用。

这封诏令不仅仅是给西域的,燕国、卫国、宋国都发了一份,宋国国中有那种事,自然是不希望和中原有太多联系,燕国同样如此,燕王一系拥有强大的实力,心中怀着上位的心思,也一直都在主动或被动的和中原断联,至于蓬莱三岛就别提了,大力发展海军,随时准备着和大唐翻脸。

现在不翻脸只是因为谁都不想当出头鸟,毕竟以大唐现在的实力,按死任何一个王国,都没有问题,大唐的体量,绝不是他们所能够对抗的,毕竟三个王国都有天然的缺陷。

燕国没有西域和辽东,卫国没有箕子半岛和齐国,宋国更是生命线还被中原捏着,只有等中原衰落,他们才有机会。

洛千秋的目标则很简单,就是利用朝廷天然的优势地位,大力促进诸国和中原的交流,使各国的文化趋于统一。

除了这几个大王国外,其他小的诸王公之国和大唐的交流倒是很多,他们的子弟也都在大唐内部当官,主要原因还是距离大唐太近,就算是汉朝的郡国一样,生活在大唐境内,不像另外几个王国一样天高皇帝远。

不过这些年下来,那些西南的王公,也开始在崇山峻岭之间,建造那些坞堡和碉楼,让人心寒,洛千秋已经下令禁止他们建造,任何胆敢在崇山峻岭间建造碉楼的,都按照意图谋逆处理。

洛千秋当然不会将希望都放在文化的交流上,文化这种东西,是附着在政治和经济之后的。

如果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的话。

当初邦周的天子强盛时,天下万国的文化就是统一的,后来中央衰弱,万国的文化渐渐就出现了自己的特点,后来秦汉再次从政治上统一,于是天下的文化才再次统一。

只要没有政治上的统一,那文化上的分裂就是注定的。

比如秦国,就必然会伴随着和中原的远离,而出现属于自己的文化,将诸夏道路引导向另外一条路。

而中原朝廷能完成这个再次政治上一统的任务吗?

洛千秋没有把握,毕竟当初分封就是因为帝国的统治核心太广了,无法顾及的无奈选择。

从这一点上来看,政治上的分裂是迟早的事情,当初洛苏说天下终将陷入无边无际的战火中,同样是这个原因。

政治上的分歧演变到最后,就是战争。

所谓道理说服不了人,那就只能物理说服了。

来自朝廷的诏令,让西域沉默。

西域是目前为止最特殊的一个地区,西域是目前大唐周围的势力中,最为独立的一个地区。

要知道,在太宗时期,诸如漠北、蓬莱等地,都是服从大唐的,而西域,是在贞观末年,太宗皇帝生命中最后两年,才开始进贡,那个时候也只是表面上臣服,双方开始通商等而已。

西域虽然没有独立的法理,但大唐同样没有吞并的法理,这比另外几个王国的处境好得多。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六大王国都是正儿八经的诸侯王国,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持节,有开启征战的权力,有军权,有政权,因为有核心的缘故,这些年越来越凸显出独立王国的趋势。

而西域则不是如此。

西域是一片政治破碎之地,这里因为特殊的沙漠绿洲地形,到处都是小国,尤其是天山南麓,更是如此。

西域的统合是因为初代玄门之主洛玄奘的巨大威望,以及西突厥可汗等国主的配合,但现在的西域发生了变化。

新的玄门之主没有那么巨大的威望,毕竟洛玄奘那样的人是少见的,而且也没有无遮大会这种机会刷声望,那新的玄门之主,主要威望就来自于法统,即传统。

这是每一个后世君王所需要面临的情况,即,就算是有能力,但能力根本就展现不出来。

而政治破碎的西域,想要让每一代国主,每一个国家的继承人,都是正常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这世上有很多蠢人,是那种蠢得让你完成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那么做的人。

当这种人出现在政治场上,就会造成可怕的后果,西域这种局面,就在这其中,开始变得乱糟糟,有的人想要反唐,有的人想要挑战玄门,有的人想要重新做西域霸主。

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大唐的诏令,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那些潜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暗流。

让子弟去洛阳读书,在常人看来,这似乎是做质子,但配合上后面的政策,那朝廷的目的就是让西域和中原加强交流。

从这其中所得到的信息是,朝廷对现在的西域状况不满,认为西域离朝廷越来越远,所以才用了这种软刀子来割。

那西域该怎么反应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谁都知道,这只是朝廷的第一步,最后问题肯定还是要落到玄门上。

那大祭司是怎么想的?

无数人都将目光投向了神临城,那位站在西域最巅峰的圣座,会如何面对这件事呢?

在无人知晓的神殿中,玄门大祭司正展开一封信看着,玄门圣女,同时也是大唐安定公主依偎在他的身边。

这封信自然是洛千秋送来的。

洛氏子间的亲密关系,世人还是不能理解。

大祭司和洛千秋虽然从出生就没有见过,但不妨碍他们的魂灵已经相交许久,而且感情深厚。

或许有时候洛氏子会因为观念的不同,或者个人选择的不同,而站在不同的阵营中。

但洛氏子的立场是永远一致的。

就比如当初李世民和窦建德争夺天下,洛氏子选择了不同的阵营,但一统江山,再造天下的立场是一样的,只不过选择了不同的人罢了。

战争早日结束是好事,但洛氏子有自己的判断。

在姬昭所处的那个世界中,经常有一个问题用来黑刘备,“为什么刘备不投降曹操,这样天下一统,就不会再有战争,刘备为了一己私利,让天下分裂,战火不断,这难道不是伪君子吗?”

很多人会被这个问题所迷惑。

但若是细想一下,对于刘备而言,曹操是个什么人?

基本上把所有坏的词汇按在曹操身上都不为过,而且曹操屠城,还不止一次。

把天下交给这么一个对百姓毫无仁慈之心,个人品德基本上没有的枭雄手中,那不是一个笑话嘛。

况且,就算曹操没那么差,谁能保证他以后就不会变差,历史上前明后昏的君主,难道还少吗?

刘备这一类成就大事的人,绝不会把希望交给别人,而是要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心中总有一种信念,“只有我才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而且我能控制自己,我永远都不会变。”

恰巧,洛氏子都有这种信念。

所以洛氏子经常分开,但正如先前所说,洛氏子的立场是不会变得。

西域一脉的洛氏子,守在西域,和大唐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自然是有自己的坚持,那就是在大唐崩毁的时候,在大唐不能承担重任的时候,西域能够顶上去。

这和其他的在中原的洛氏子弟是一样的,只不过身处不同的阵营罢了。

洛千秋了解这些,所以他当然不可能用家主的身份,来强行命令大祭司洛千慎做什么,他会摆事实,讲道理,来让洛千慎站在他这一边,去执行西域的改制。

见到洛千慎读完信之后在沉思,安定公主当即问道:“兄长在信中说了什么?”

洛千慎手中掂着信纸,缓缓说道:“兄长在信中详细的讲述了现在中原和西域的关系,以及现在西域状态,对于整个诸夏形势的不利。

现在的西域甚至阻碍了诸夏的扩张,去扩展更多的生存空间。”

竟然这么严重?

安定公主连忙将信纸取过来,“西域是天下正中,虽然玄门支持大唐的扩张,但破碎的西域,政治上的不统一,让大唐并不能继续向西扩展,大唐庞大的人力物力,只能在中原内部浪费,燕国和中原的相持,让燕国有了政治上的野望。

西域的破碎同时导致对于吐蕃的合围难以成就,楚国的通道也难以打开。

千慎。

种种迹象都表明,现在的西域已经成为了阻碍,这不仅仅是大唐的需要,而是天下的需要。

现在李洛合一走到了最后,家族的大业也已经进入了更深的一点。

吐蕃的存在阻碍了大业,该是时候解决掉它。

若是你有什么想法,给为兄来信,你我兄弟该是时候见一面,好好谈谈有关于西域和中原的事情了。

不能再任由局势恶化下去。”

嘶。

安定公主的政治天赋就算是再差,但洛千秋写的这么清楚明白,她也不至于看不懂,“夫君,兄长说的这些?”

洛千慎面色凝重的点点头,“兄长说的很有道理,现在局势的确是不同了。”

安定公主有种预感,洛千慎的这种态度,和自己的那个天子妹妹,很有关系,或者说,和太子以及洛王,很有关系。

李洛合一的最后一步。

她刚才看到了这一句,李氏和洛氏的亲密关系,一定影响了洛千慎的决定。

我应该也属于其中的一员吧,安定公主望着洛千慎的脸颊思索着。

“那要和兄长见面吗?”

安定公主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通过信件一点点的商议的,来回送信的时间,黄花菜都凉了,肯定是要见面聊。

但这件事还是要看洛千慎的意思,他是玄门圣座,如果要和大唐天子的丈夫见面的话,肯定是要通知枢机会的。

这将是一场不亚于国事会谈的会面,吸引许多人的目光。

“见。”

洛千慎毫不犹豫的点头,“至于地点就选在伊州吧。”

大唐的西都。

同时也是西域大城之一,在那里会谈,是最合适的地点。

洛千慎很快就向洛千秋回信,相约在伊州见面,在信件寄出后,洛千慎便开始通知在神临城的枢机,以及那些在外的人员。

时间很快过去,洛千慎开始动身。

玄门圣座出行,有盛大的仪仗,无数穿着玄门服饰的祭司,以及全副武装的神庙军护卫在身侧。

洛千秋同样从洛阳离开,大唐禁卫军保护着他,跨越千万里的距离,来到安西大都护府的驻地,西都伊州。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