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五章:秦国

第五章:秦国 (第2/2页)

李丽质突然说道:“夫君,你说现在大唐内部的读书人那么多,但是大部分的官职却被权贵所霸占,会不会出现大量的人才积压在底层,而没有上升的渠道。

不对。

这个问题是一定会出现的,这是我们的机会啊。”

李丽质的眼中亮起了光,洛君成也放慢了筷子听李丽质说,“现在这些士人可能已经很愤怒了,但还对朝廷心存希望,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就算是父皇在世也解决不了。

官位就那么多,不可能为了让士人们不闹事,就全给官做,那朝廷用不了多久就要崩了。

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将那些人吸引到我秦国来呢,我秦国是一张白纸,这里有足够让他们驰骋的空间。

人才就是力量啊。”

洛君成听罢后,微微皱眉,而后缓缓道:“大唐内部权贵把持官职,我秦国内部也是这样,甚至比大唐更加严重,这如何是好?”

李丽质却立刻摇头,郑重道:“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唐的疆域虽然比我秦国大,但其中纵横交错的利益集团太多了,而且大唐内部是个不能扩张的盘子,有多少官职都已经被算死。

但我秦国不一样,虽然现在权贵把持权力很严重,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因为有能力的士人少,我秦国人少,人少天才就少,须知自古以来寒士战胜高门都是依靠数量优势,进而在质量上形成碾压之势。

现在束缚我秦国发展速度的就是官吏太少,阻碍了我秦国对新征服的土地进行编户齐民,没有编户齐民,就难以收税,只能包税,就不能精细的控制,就难以说那是我秦国的领土。

如果我秦国多五千、一万士人,我秦国所控制的人口就能够翻一倍,如果有十万士人,那我秦国在吞并整个平原之前,都不会担心缺少管理的官吏,而且能用最快的速度去汉化当地的土著,改变他们的语言,修正他们的文化。”

李丽质的声音铿锵有力,人在做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时,就是如此,在这方面李丽质可谓是专家了,洛君成知道李丽质这绝对不会是临时起意,恐怕之前就已经想过这些事,只不过今天恰好遇到自己讲中原这件事,于是将比较完善的想法说出来而已。

“夫人你说的很有道理,但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你先写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到时候在御前会议的时候,将这件事说与秦王,这件事必须要有秦王的命令,才能够在王国中推行。”

李丽质点点头,“不过这件事一旦传开,王国中的贵族有可能会不满,要想好怎么预防这件事。”

虽然常说人从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但实际上,人还是会从历史上吸引经验的。

前人的经验一代代积累下来,这就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智慧,很多问题就能够从历史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比如现在大唐内部权贵把持,比如秦国内部颇有些类似于邦周时的模样。

在许多年前,这些问题都没有被解决过,所以难倒了无数人,只能被社会变革一点点的推着走,在这个过程中,流无数的血,经历一次次的试错。

但对于生活在大唐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答案就摆在那里,秦国中的贵族,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这和曾经是不同的,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贵族拥有土地不是天经地义的,一切归于君王才是天经地义的。

或许对于秦国贵族们来说,唯一好的点在于,秦王他也是诸侯的一员,他也是天子的臣属,所以从这里来看,秦国的政治根基就是裂土封王。

洛君成想了想后说道:“贵族的不满是注定的,但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反对的人,但最后胜利的总不是那些贵族,我们站在胜利者的一方,就这样。”

……

大唐的藩属国很多,在理藩院中所登记的远远超过了汉朝,当然,远远不如商周这种封建制度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制度混乱,等级混乱,大致上能分成几类,但是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就渐渐说不清了。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大唐第一批藩属国是当初贞观初年的时候,打败冬突厥后,有许多国家给李世民上天可汗的尊号。

这一批藩属国的性质就很难界定,既然用了天可汗的称号,按理说,是应该视作外藩的,也被私下称之为胡藩,但其实这一批藩属国中,身份是很不一样的,西燕国、高昌国都是正儿八经的汉人国度。

没错,甚至不用放宽到诸夏国度,这两个国家,国主就是正儿八经的汉人后裔,整个国中都是汉文化,从血统到文化都相当的纯正,但这也是天可汗体系的国家,就很难评。

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一点模糊了,等到大唐迅猛的扩张,六大王国制度的提出,西南诸公的分封,以及岭南诸公的分封,就彻底乱了,理藩院现在就连外藩和内藩都分不清了。

在邦周的时候,封在王畿中的畿内诸侯,是内藩,封在王畿之外的诸侯,是外藩。

但如果按照这样算的话,那很多部落藩属国,比如安东大都护府麾下的诸藩属国,就变成了内藩,而秦国、燕国、齐国,这正儿八经的太宗诸子国,反而成了外藩。

这岂不是倒反天罡吗?

天子也不愿意,外藩岂不是意味着有独立的法理,这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

还有那些公爵国的归属,理论上由天子授予金册,但他们在当地,要和当地的土著交流,还要和六大王国的王交流,于是国中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的王公之国,可以说是一团乱糟糟,理藩院每次下旨都要发好几封,叠床架屋,不外如是。

武曌和洛君薇着重于内政,也就是州县的发展,还有府兵的改革,对于这些对外的机构,主打的就是一个,还能运转,那就不要去动。

从李治去世后,武曌并没有什么非要和西域、漠北争雄的心思,她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科举制度的铺设,对士族的打击,以及厘清财政等方面。

所以任由这些王公之国自行发展,只要按时纳贡即可,在这种强干不弱枝的指导思想下,中央朝廷的实力很是强盛,但整个藩属国体系就变成了一个不能随便碰的机器。

天后立了一个皇太女,未来大唐要迎接一个女天子,这件事传到不同的诸侯耳中,反应自然是不一样的。

燕王和秦王的反应就不同,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个则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做出什么错事,但究其根本,对于皇太女,二人都不反对,并没有什么想要借此来额外发挥的想法。

其他诸侯大多数都如同秦王一样,对于皇帝逊位,皇太女被册封,只是惊讶了一下,而后就各做各的,无论是谁在天子位上,和他们都没有什么关系。

真正心情复杂的人,是李显和李贤。

太平的两个兄长,本该在这场李旦逊位的风波中,得利的两个人。

李贤还好一点,他早就在许多年前,就失去了继承皇帝位的资格,这么多年下来,在蓬莱岛上,努力建设他的卫国,他在卫国中,按照长安城的模样修建了宫城,整个蓬莱岛几乎都按照他的想法去建立。

待在蓬莱岛上,就像是待在中原一样,再加上蓬莱距离中原近,大批大批的汉人进入蓬莱,现在就算是让他去中原其他地方就藩,他也不愿意了。

既然做不了天子,那他就在蓬莱岛上慢慢发展。

真正急火攻心的是李显,在武曌的四个儿子中,李弘和李贤都是有能力的,只不过一个身体不好,一个性情太过急躁,容易听信谣言,结果导致母子成仇。

剩下的李显和李旦都没有什么能力,但李旦是个好人,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也不贪恋权势,所以能够果断的让出皇帝位。

但李显就不是如此了,他属于没有什么能力,但不自知,而是认为自己很聪明,然后经常搞出一些让武曌啼笑皆非的事来,政治手段之拙劣,连十几岁的武曌都不如。

李显这个人还刻薄寡恩,这本来不算是特别差的缺点,但没能力掌控局势的人,还刻薄寡恩,那可真是既不能控制人,又不能得人心。

所以当初武曌直接就把李显排除掉了。

李显当时就破防了,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如果他不是武曌的亲儿子,现在就已经踏进黄泉了。

所以在李旦退位后,武曌对李贤都没有评价,却说李显“魏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可想而知武曌对李显的厌恶了。

李显得知太平公主被封为皇太女后,直接气的吐血,在临昏迷前,他颇为不甘的问左右道:“本王难道还不如太平一介女流吗?

难道太平是堪比母后的天骄吗?

本王不服!

母后偏颇太平甚矣。”

说罢便直接昏迷过去,言语流出,成为坊间笑谈。

————

对于大唐帝国的分封政策在高宗天后年间的发展,笔者认为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野蛮生长”。

帝国内部复杂又波云诡异的权力争斗,以及天后武曌“重内轻外、强干筑基”的执政思想,使大唐朝廷着重于解决帝国内部的问题,并没有对整个开拓分封进行整体的规划,这从仅仅只有一次的会盟中可以看出。

在高宗天后的执政期间,朝廷发布的劝课农桑相关诏令高达七十三封,发布的整顿吏治的诏令高达五十四封,但有关于对外指导的诏令,只有五封,这种数量上的绝对差距,证明了中央朝廷的偏向。

后来的史实证明,天后武曌在这一阶段所实施的政令,使帝国内部本该增长的矛盾大幅度降低,帝国运转的效率有了显著恢复,为后来的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帝国兴衰史》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