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志公传奇 > 第六章 临川王厨房动刀 小志公初试牛刀

第六章 临川王厨房动刀 小志公初试牛刀 (第1/2页)

六七看书 67ks.com,最快更新志公传奇!

志公听说皇帝换上僧服来出家了,好奇地跟着知客僧出去看。

了尘方丈走在最前面,只见大雄宝殿外面,站着梁武帝最宠信的“恩幸官”,叫萧三,是梁武帝的亲信宠臣。

“恩幸官”是宋、齐、梁、陈四朝特设的官职,就是中书舍人,拥有很高的权威。中书舍人往往又兼任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这么一来,中书、门下两省皆在“恩幸”的掌握之中,就相当于清朝的军机大臣!

梁武帝用人唯贤,萧三并不是皇室宗亲,而是从平民中简拔而来,为人精明强干、忠心耿耿,与梁武帝一样,是个文武全才!

了尘方丈上前与萧三见礼,问他:“大人,皇帝为何忽然要出家?”

萧三叹了口气,说:“皇帝一贯信佛,几年前(527年)3月8日,出过一次家了!今天他又要出家,说是做皇帝也没意思,还是摆脱不了生老病死......”

了尘方丈叹息道:“大人,你是天子近臣,劝劝他呀!修佛不一定非得出家,身居帝位,治理好国家,造福黎民,这也是大乘菩萨道啊!六道众生皆可成佛,佛经写得清清楚楚,何必非要出家呢?”

萧三说:“方丈,我受皇帝影响,也看了不少佛经,这些道理我岂不知?可皇帝听不进我的劝谏,除了保护他之外,我还能做什么?”

了尘方丈沉吟片刻,眼睛一亮,说:“我有个法子,能劝皇帝回心转意,但要大人帮忙!”

萧三喜道:“什么法子?你快说!”

了尘方丈说:“皇帝要出家,无非是表示虔诚,以身事佛。老衲准备去见皇上,劝说皇上让大臣们捐钱赎身,估计皇上会答应。”

萧三问:“为何?”

了尘方丈说:“皇帝一人出家,佛教只不过多了一个苦修的弟子!佛家最重布施,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如果皇帝答应让大臣们捐钱为他赎身,就等于这些大臣都皈依佛、做了佛事!皇帝以一己之力度了这么多人,功德自然比自己出家大得多,我估计皇帝会答应!”

萧三颔首道:“有道理。现在皇宫里都被惊动了,王爷们、大臣们正往这里赶,待我和他们商议一下再做定夺。皇帝的性格你知道,现在去劝没用的,还是过几天再说吧。”

这边萧三和了尘方丈正商议着,志公早已悄悄进了大雄宝殿,躲在一根柱子后面看皇帝。

皇帝身材高大,跪在蒲团上拜佛,上半身比志公还高!

志公仔细观察,梁武帝长相十分奇特!面容粗犷,膀阔腰圆,像是胡人,虬髯如钢针一般布满两腮!

今天是阴天,大雄宝殿里比较昏暗,神案上点着一排红蜡烛。烛光之下,志公发现梁武帝脖子上竟然有一圈白光!更奇怪的是,烛光照映下的梁武帝竟然没有影子!而且两骻骈骨(骨头连在一起),头顶上隆起一块......

这时梁武帝开口祷告,志公发现他舌头上竟有倒八字齿痕!

志公呆呆地看着,大雄宝殿外面喧哗起来,涌进来一大帮人!

这些人志公都是初见,为首一人一身道袍,三缕长须,道骨仙风,正是著名道士陶弘景,素有“山中宰相”的称誉!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陶弘景是南朝士族出身,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30岁左右,他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南齐永明六年,陶弘景在茅山得到仙人杨羲、许谧手书真迹,又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四年后,他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

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但他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身后,跟着梁武帝的两个哥哥七个弟弟两个妹妹,再后面跟着满朝文武大臣,大雄宝殿里都跪不下!

了尘方丈这时走到志公身边,给他一一介绍:这个是丞相录尚书事、那一群人是“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东边是中书省的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等官。西边是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归尚书省管辖;还有九卿,光禄勋等,都是虚职,有名无权......

群臣在陶弘景的率领下,黑压压跪了一地,山呼万岁,劝皇帝回心转意。

但梁武帝萧衍不为所动,沉默不语,索性坐在蒲团上打起坐来!

群臣不敢强劝,只有跪伏在地上,苦不堪言......

直到晚上,梁武帝还是坐着打坐,了尘方丈看了,暗暗叫苦,只得悄悄吩咐香积厨,安排素宴招待各位王公大臣。素宴还不好请大臣们坐上桌吃,因为皇帝还坐在蒲团上呢,怎能比皇帝坐得高?只好每人面前放一个木质托盘,摆上一碗米饭、几样蔬菜......

其他人还能忍受,皇帝最不争气的弟弟临川王却对志公捧来的托盘恶狠狠瞪了一眼,一口没吃!他反而一把抓住志公问:“你是何许人也?怎么混进这皇家寺庙的?”志公看着他狰狞的面孔,吓得都不敢出声。

了尘方丈过来解围了,拱手说:“王爷,这是我新收的俗家弟子,还没来得及给他剃度呢......”

临川王“哼”了一声,嘀咕说:“放着大鱼大肉美酒美人不享受,做什么劳什子和尚!老子不奉陪了,回家喝酒睡觉,明天再来!”说完站起来大摇大摆地走了,也没人管他。

了尘方丈率领僧众伺候王公大臣们吃了饭,碗筷自有和尚收拾,了尘方丈拉着志公来到方丈室。

了尘方丈脸色凝重,关上门对志公说:“徒儿,本来我打算让你自由选择,先学儒学为基,再学道学为辅,最后出不出家由你自己选择!但临川王这个恶人今天盯上你了,我怕他日后找你麻烦,干脆给你剃度了,你看如何?”

志公说:“弟子打小由师父抚养大,师恩恩重如山,师父怎么说,弟子就怎么做!”

了尘方丈喜道:“如此甚好!按仪轨,剃度仪式一般在法坛举行。法坛设在露天处,约七步见方,中央供释迦牟尼像,东方设圣僧座,西方设剃度本师座,南方设父母座,北方设......如今事急从权,本座就在这方丈室里给你授戒吧!

戒律分三种: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沙弥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应该持守的十条戒律。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你在同泰寺已经十几年了,耳濡目染,不须我多解释。”

说完找出一把锃亮的剃刀,示意志公坐下,边削发边说:“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三是为了区别天竺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天竺,教派林立,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志公默记在心,剃完发问:“师父,我有一个疑问,一直像大石头压在心里!如今我已皈依佛门,佛弟子是不打诳语的,能不能告诉我,我父母当年究竟是怎么死的?”

了尘方丈心知瞒不住了,就把当年萧杨氏写给他的那封长信找出来,递给志公看。

志公看完放声大哭,恨得咬牙切齿!

了尘方丈劝道:“徒儿,佛说三世因果,人间很多的恩怨,站在三世因果的立场看,已发生的都是该发生的!所以你要学会放下仇恨,以慈悲心与宽容心对待一切人!”

志公表面上点头称是,心里还是痛恨那临川王!

无巧不巧,志公第二天寅时起来,帮着香积厨和尚们熬粥,临川王突然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