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明末之天降神兵 > 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北平定

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北平定 (第2/2页)

唐胜军当即抱拳回礼,并上前紧握住李鸿基的双手,一连声道“欢迎,欢迎,请!”

两旁早已由两三千城管和李振手下上百警察戒严,刘宗敏刘芳亮高桂英李来亨高一功等几十个将领随李鸿基唐胜军一起站立在桥头,看着大顺军缓缓进入神兵卫,大部分残缺的铠甲武器破衣烂衫都已经被扔在原营地,只留少部分还算整齐的装备,因此李振没有要求他们放下武器,反正这些破铜烂铁收下来也没什么用,不如就让他们再把玩一会吧。

长长的队伍走了足有一个时辰,前面多少还有军队的样子,后面的就完全是叫花子一样队伍,高低参差不齐不说,年纪还老的老少的少,哪有军队的样子?再后面则更难看了,全是伤兵互相搀扶着一瘸一拐的,足足有两三千人,基地医院准备的百多副担架根本不够用的,卫生处领导蒋英赶紧加派人手,务必一个不落地送到医院。

如此多伤兵,不是一次性造成的,都是历次战斗负伤得不到救治所致,古人没有抗生素,一点伤口稍不注意就会发炎化脓,而伤兵清楚知道,一旦因为伤病被抛下,那么就是死路一条,因此无论什么伤痛都必须忍着,咬牙尽力跟上,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急需救治的伤员。

医院旁边空地上迅速躺满了人,光医院那点床位远远不够,两三千人呢,现在就直接躺在一张张木板上,李鸿基特意派了上百亲兵过来维持秩序,不让这些伤员闹事,医护人员忙忙碌碌,把重伤员先挑出来紧急治疗,轻伤员则排队等候,反正一个都不会落下,这是现代人天生的救死扶伤的习惯,不象古人那样根本把重伤员遗弃,这一切自然也被大顺军的兄弟们看在眼里。

大顺军其它兄弟大约一万两千余人,都有条不紊在新军营地门口登记造册,二十几张桌子一字排开,所有基地的人员都必须登记,这是直接从现代带过来的户籍制度,让很多事情可以顺利开展,比如小孩上学,人口普查,大人工厂上班,老人赡养,医院看病,军队服役,发放福利等等都做到有据可查,是基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等李鸿基带领一万多兄弟安顿下来,首先是洗澡,用水量相当的大,都是几个月不洗澡的古人,要不是肥皂的作用,估计他们中相当多的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毕竟肥皂是上天赐给人类防护病菌的最佳礼物,百分之九十九的病菌病毒都会被它杀死,穿越者初步估计,光每隔几天用肥皂洗一次澡,至少可以让他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五年。

美团的小王天生驿马星入命,在二十一世纪是个跑腿的,天天给人送外卖,穿越到大明还是个跑腿的,带着一帮车队,两个基地之间来回穿梭,各种物资运送,这次大顺军入驻,又是他带着上百辆马车组成的车队送来了内衣内裤,外衣外裤,外加各种荤腥,没办法,他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要,忙得他脚不沾地,这边刚忙完,又要准备一批牛羊肉什么的,马上几万白杆军要来了,基地多少得表示表示。

大顺军全体进入神兵卫,开始是有些忙乱,不过总体上还算顺利,他们将在这里用两年的时间训练扩军,凤凰涅盘,然后西进,向印度地区前进,当然不是光只有他们,他们不过是先遣性质的,后续将有更多的军队进入,那地盘太大,大顺军一家吃不下,需要更多的军队。

得到通知的秦良玉立刻从商洛城出发,她已经在这里休整近一个月了,朝廷一直在催促,但神兵希望她再等等,所以一接到神兵通知说可以来周至了,她马上就下令出发,没带太多人,两万而已,按神兵的风格,那边一定处理得差不多了,所以才会让她去周至。

事实和她想得基本差不多,到达周至城郊,远远就看见遍地狼藉,各种旗帜帐篷倒塌,满地刀枪剑戟,如果不是经历战争的,乍一看一定会以为这里发生过一场大战,而秦良玉则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稍微查探一番就知道这是仓惶之下丢弃的,不是大战之后的现场,不过她不想细究,这里是神兵地盘,凭闯逆那点兵力想要和神兵一战,怕是比找死都死得快。

几辆大铁车缓缓驶来,这是神兵的标配,秦良玉赶紧命令手下列队,自己则从同样的大铁车上下来,迎候神兵卫大佬。

唐胜军远远就看到了整齐肃立的白杆军,经过穿越者几次帮助升级,现在这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地方土司军队,终于改造成了大明数一数二的强军,可以说即使没有热兵器的新军,光有近十万升级后的白杆军,就可以硬抗辽东女真铁骑了,可惜的是,西北虽大致平定,可大明内忧外患还远远没有结束,白杆军还任重道远,西南土司频频作乱,他们还需要长时间面对那些山窝里的少民。

唐胜军下了车,与大明忠贞侯秦良玉握了握手,简短和她说明了李自成已经进入神兵卫,不再是大明的心腹大患了,至于给朝廷的奏折,可以写白杆军与神兵卫前后夹击,彻底剿灭了闯逆大军,闯王李自成授首,余者如刘宗敏等皆被俘,现以押往神兵卫服劳役,至此,西北已无大规模流贼,基本安定。

秦良玉一听就明白了,闯军这是和神兵达成了协议,进入了神兵卫,两年内不会再出现在大家视野,唐阁老说西北基本平定,就是告诉朝廷,这西北的以后不会再有大的战事了,多年的乱局终于要结束了,作为从万历年间辽东一直打到现在的秦良玉来说,真是无限感慨,内心很清楚如果没有这一群天降神兵,不说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光西北无论如何不会这么快结束战事,绝对会有更多儿女死在战场上。

唐阁老说的白杆军剿灭闯逆,她开始不想无功受禄,自己半点力没出,不想贪滔天大功,奈何唐胜军一定要她接下这个大功劳,否则的话大明朝廷内部一定会掀起波澜,到时意外之事会层出不穷,反而坏了大事,总之,越少麻烦越好。

唐阁老的一席话,说得至情至理,神兵卫对于什么功劳根本不在乎,总需要有个信得过的人来承担,其它军阀看不上眼,只有秦良玉是最值得信赖的,等于是委托她向朝廷报捷,秦良玉迫于情势,加上也不愿看到西北再添变数,只得勉为其难,接下这个天上掉下的功劳。

秦良玉当下命令白杆军就地扎营,自己和十几个将领跟随唐阁老进入神兵卫,随后,劳碌命的小王押解着上百马车装载各种酒肉粮食蔬菜等等,前来劳军,这个是早就准备下的,运输大队长小王责无旁贷,送完这里,接下来他又要押解柴油汽油等军需物资,前往天津,当然天津还不是终点站,到天津后,他还要坐船前往辽东前线,什么叫马不停蹄,他就是了。

秦良玉奏折六百里加急露布天下,周至再奏凯歌,一战剿灭闯逆大军,闯逆李自成授首,余者或俘或降,西北定矣!

崇祯皇帝正在皇庄,西北大捷的奏折第一时间被抵到他手里,一目十行,崇祯内心别提多激动了,万源诛灭张献忠固然让他激动,可也比不上这个李自成,张献忠的死不过是给列祖列宗报了掘墓的仇,而李自成不同,他在神兵那里,以及神兵提供的后世书籍里已经清楚知道,李自成就是大明王朝的终结者,皇宫里那棵老槐树早就被王承恩叫人砍了,可李自成一日不死,就是悬在自己头上的一把剑,所以张献忠一死,就一再下旨,要求各路总兵加紧围剿,务求一战毕其功,在他认为,即使不能全灭闯逆大军,只要能杀了李自成一人,也算是最大功劳,如今大功告成,怎不让崇祯激动万分?

赶紧回紫禁城,召集众臣,昭告天地,祭祀太庙,朕做到了皇兄没有做到的事,可以告慰皇兄在天之灵了,你们赶紧拟订封赏事宜,和上次万源诛灭张献忠一起封赏,有功就得赏!

大明报大张旗鼓,用整整两个板面,宣传西北大捷,从万源攻防战,到商洛攻心战,再到周至一战而灭流贼,文章是由方以智吴伟业他们写的,最后由大明报主编张浦润色的,自然深情并茂文采飞扬,一时间洛阳纸贵,街面上一报难求,几乎所有新出炉的报纸都被老百姓哄抢而光,当然这里面最高兴的自然是在报上登广告的那些商家,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花钱做广告会得到多少倍的收入。

李贼一朝覆灭,崇祯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再也不要怕自挂东南枝了,魔咒解除,心头无比的爽快,他稍微一盘算就明白,西北一安定,接下来无非是辽东战局,当然那边有两个师新军在,有赤胆忠心的卢象升孙传庭在,不用太担心,据神兵所言,收复辽东仅仅是开始,向北向西扩展才是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在新军眼里,辽东建奴不过是秋后蚂蚱,蹦哒不了几天了,那么现在剩下的就是新政的推行。

急于新政推行,不是因为朝廷大臣们俸禄提高产生的积极性,而是天津等地试行新政后的面貌日新月异,光天津府财政收入新的一年就翻了倍,达到了惊人的两百万银元,有钱才是大爷,自万历年间到现在,缺的就是钱粮,神兵卫所以能用温水煮青蛙,只张网不捕鱼,就是因为有钱有粮啊。

钱哪里来?无非就是开源节流两条途径,海贸开矿种植高产作物,改良家畜,甚至抄家杀贪官,都属于开源,而裁减军队卫所,改革兵制,使用科学方法兴修水利,制造工具之类就属于节流了。

两三年来,海贸收入,开矿收入,各地税收收入包括抄家收入,一下子把空得可以跑马的国库充盈了不少,户部比往常忙了不少,大量的钱财进出,自然引起了诸多官员的眼红,尤其几处矿产被发现开采,更是引起了朝廷不小的波动,谁都想掺一脚,就连户部尚书李待问,也连着上了几个折子,说自己年龄大了,已经不堪重任,希望能早日告老还乡,不愿挡着年轻人的道云云。

其实他是想学原户部侍郎侯询,想去做一个神兵卫看中的地方的地方官颐养天年,这个地方他早就想好了,就是江南的上海县,据说那里已经在松江府的开发下,变成了一个港口,有港口就有海贸,就有钱,到那里绝对可以为子孙后代赚取数不清的钱,至于告老还乡什么的那只是个借口。

户部工部是一直让神兵卫操心的衙门,这两个部几乎每天都要与神兵打交道,地位蹭蹭往上涨,大有凌驾于兵部礼部吏部之上,事实上,崇祯皇帝决定重开五军都督府,兵部尚书陈新甲未能位列其中,就很说明问题了。

兵部现在成了个摆设,陈新甲几次辞职,崇祯就是不许,主要是因为他没有使出全力推行新政,导致各地总兵极力反对裁撤兵员,这个让崇祯很是恼火,按皇帝的意思,必须有兵部来强推裁减军备的政策,你陈新甲战略战术不行,按朝廷意思办事总可以吧?总不至于连个办事员都做不好吧?至于礼部吏部,说什么好呢?现在有他们没他们几乎完全一样,就先挂那再说吧。

等了一段时间,李待问如愿以偿,得到了上海县知县的任命,同意他辞去户部尚书的请求,任命张煌言为户部尚书,同时加左懋第为户部侍郎,这两个都是皇帝袖中那张字条上的人物,都是大明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加忠臣,于是这次一起被崇祯越级提拔上来。

本来这个上海县知县将由松江府知府宋应昇兼任的,但崇祯认为李待问一直在身边,大家互相信任,既然有侯询任知县的前例,那么再有户部尚书任知县也无可厚非,两个信得过的人,一起开发好江南这个港口,给朝廷多赚钱,自然比一个人承担好,所以就这么决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