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青云台 > 青云台 第146节

青云台 第146节 (第2/2页)

他的母亲早逝,父亲也在沧浪江水里化作白襟,长兄如父,张正清是他在这个世上唯一的血亲,从小到大,张正清告诉他最多的就当年士子投江是何等壮烈,父亲虽逝,他们该当以此为荣。

以至后来昭化帝要修建洗襟台,即使最初朝廷有颇多非议,张正清也力持先帝之见。

昭化十二年,张正清赶赴柏杨山之前,对张远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待到来年草木苍郁,柏杨山中,将见高台入云间”。

于是张远岫也一直向往能见到那个高耸入云间的楼台。

可是,明明那样无垢的楼台,怎么就塌了呢?就像哥哥,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就会没了呢?

马车疯了一般往陵川赶,及至见到楼台坍塌后的人间炼狱,张远岫才真正明白,哥哥也许真的不在了。忘了是哪个大员对他说的,“登台的士子,很少有活下来的,尸身陷得太深,挖都挖不出来,张二公子节哀,朝廷会彻查到底,会找到真相的。”

可能人伤心到极致,总会做一些无用的事。

那年张远岫还不到十六岁,听到这句话,脑中第一个念头不是所谓是非所谓真相,他没见过自己的母亲,父亲的样子他也不记得了,他只有一个哥哥,哥哥也只有他,而今哥哥不在了,他说什么都要把他的尸身带回去。

朝廷不帮他找哥哥的尸身,那他就自己找。

好几个日夜,他不眠不休地跪在废墟上,徒手渴盼着能挖出张正清的尸身,途中或有人见了不忍,想要上前相劝,却被老太傅拦下,“随他吧,也许这样他心中会好受一些。”

后来的一个清晨,张远岫终于支撑不住,在废墟上睡去,待到他醒来,远远瞧见一个穿着青裳的小姑娘身轻如燕地躲过了侍卫的巡逻,四下找着什么。

他沉默片刻,刚要过去,忽然见这个小姑娘被人从身后捂住嘴,带着往远处去了。

带她离开的那个人是一个穿着祥纹幞头的太监,张远岫知道他姓曹。

虽然难过到了极致,张远岫还是瞧出了端倪,在这片残垣断壁之中,到处都是伤心人,有谁会刻意避开侍卫的巡逻呢?

隔一日,张远岫找到曹昆德,“被你救走的那个人是重犯吧?你想包庇重犯?”

曹昆德打量了他一眼:“咱家认得你,你是张家的二公子。”说着,他又道,“不错,洗襟台总督工温阡之女,正是咱家救走的人。”

张远岫听了这话,头也不回地便往山下临时的衙所走。

曹昆德悠悠道:“你想害死她么,要去衙所揭发她?”

“她的父亲督造的洗襟台坍塌,我兄长丧生在楼台之下,我如何不能揭发她?”

曹昆德摇了摇头,“你想得太简单了。”

曹昆德身后的门虚掩着,曹昆德招了招手,让墩子撤开,很快,昨日那个穿青裳的小姑娘就出来了,她再度去了山间的残垣之上,和几日前的他一样,跪在废墟之上,拼命挖着什么。

曹昆德慢慢靠近,“孩子,你在找什么呢?”

“我阿爹。”过了许久,青唯才道,“我阿爹被埋在下面了。”

她说这句话的一瞬间,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或许是温阡再也回不来了,或许是辰阳山中匆匆一别,便是她和父亲的最后一面,眼泪毫无预兆地落了下来,接连不断地砸在手背上,眼前的石块沙土上,可是她整个人是无声的,抬袖揩了一把双眼,又继续往下挖,手指上遍布血痕。

这一刻,张远岫忽然觉得同病相怜。

曹昆德于是回过头,看了张远岫一眼。

张远岫看懂了曹昆德眼神,他好像在问,“现在,你觉得这座高台坍塌,是她的过错吗?”

你想得太简单了,有一天你会懂的。

后来的确渐渐懂了,他开始明白,洗襟台的坍塌,是因为有人偷换了底层梁柱的木料,以至楼台根基不稳,支撑不了许多登台之人。

他甚至开始明白这座楼台的坍塌,本不应该怪到一个人的身上,有人借此牟利,有人居心叵测,甚至楼台的建与不建都在两可之间。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即便找到了偷换木料的罪魁,即便查清了一切真相,哥哥便能回来吗?

每每夜中入梦,他总能看见将赴陵川前,那个立在院中,踌躇满志地说着“柏杨山中,将见高台入云间”的张正清,看到那个在每年士子投江的忌日,带他跪在父亲牌位前,教他说“江水洗襟,白襟无垢”的兄长。

张远岫遗憾的只是,到了最后,张正清都没能如他所愿见到那个“高耸入云”的洗襟台。

也许是遗憾太深了吧,后来不知怎么,这个楼台入云间的梦,便从张正清的梦,变成了张远岫的梦。

他想,他要帮哥哥完成夙愿。

第188章

马车到了旧邸,白泉早就在门口相候,张远岫从车上下来,白泉立刻呈上一封信,“章大人来信了。”

张远岫没接,径自往府里走,“说了什么?”

“没什么,只是道谢。”

回京之后,张远岫和章鹤书一直不曾见过,章鹤书是为了避嫌,张远岫却是懒得登门,本来也不是一路人。

章鹤书在家中多日,见朝廷官兵没有找上门来,知道是张远岫帮忙,自然让人送信答谢。

张远岫散值回家后,都会先看半个时辰书才用晚膳,白泉知道他的习惯,到了书房,打来清水给他净手,犹豫着道:“公子,老太傅要回京了。”

张远岫正在插手,闻言愣了一下,“何时的消息?”

“早上听说的,似乎是太傅府有人说漏了嘴,老太傅得知京中士子闹事,临时做的决定。”

老太傅年纪大了,这几年每年入秋,都要搬去庆明临郊的庄子上,否则冬天不好过。那庄子建在山中,消息闭塞,太傅府的人也不杂,是故饶是京中闹得沸沸扬扬,老太傅也不曾耳闻。

眼下三司彻查洗襟台名额买卖一案,朝廷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朝廷如果不查翰林,那么至少在外人看来,翰林就是无辜的,名额可能是从地方官府漏出来的,一旦朝廷查了翰林,哪怕只是传审了老太傅,案子的性质就不一样了,因此私心里,张远岫是不希望老太傅在这时候回来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