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每天读一点经济学常识 > 21—25

21—25 (第2/2页)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这样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资前提,资源最有效利用所收获的社会财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平,若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只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公平又是效率提高的保证,只有给生产者足够的心理上的平衡,才能激发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来,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若我们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提高效率的目的就是把蛋糕做大,而公平考虑的是如何把蛋糕分好,想要分好蛋糕,首先要有这块蛋糕,从这个角度来看,效率似乎比公平更重要。

同时,绝对的公平又会无形中使一些惰性的人显露本性,反正劳动不劳动都能分到同样大的蛋糕,为什么还要劳动?对于积极的劳动者来说,自己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得到的蛋糕却是和别人的一样大,劳动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长久下去,必然影响效率的提高,对社会财富的积累也是不利的。所以说效率和公平难以实现。

24.去年的10万不等于今年的10万

去年的10万和今年的

10万从货币总数上看起来是相等的,但是这10万在不同时期实际能购买到的商品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去年的10万不等于今年的10万说的是相等数额的货币购买力不同的问题。

购买力是指一定时期内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因为购买力是指对商品的购买能力,因此一切不通过货币结算的实物收支和不是用来购买商品的货币支出都不属于社会商品购买力范畴。如:还债、交税、党费、父母给孩子的生活费等都不属于社会商品购买力范畴。

居民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支出,社会集团购买力,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是中国社会购买力的三大组成部分。同时,单位货币能买到商品或者劳务的数量,又称货币购买力,是购买力的另一层重要含义,其中在现实生活中购买力最直接和常见的就是货币购买力。

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更能说明为什么去年的10万不等于今年的10万,假设你手中有10万块钱,去年某楼盘的均价是1万元每平方米,那么你手中的钱可以买10平方米。但是到了今年,物价上涨,该小区房价每平方米上涨2千元,涨至1.2万元每平方米,这时你手里的10万只能买到8.33平方米,虽然钱的总额没变,但是购买力严重下降。也就是说你的10万块资产没有跑赢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现在你手里的10万元的实际购买力比去年明显减弱。从这层意义上说,去年的10万不等于今年的10万。

25.可支配收入:比一比谁更有钱

可支配收入又称“国民可支配收入”或者“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人在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以用于个人随意支配的那部分收入,简单地说,可支配收入就是拿到手的收入。即:工资收入中扣除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所得税、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名义收入后,剩余的那部分拿在自己手里可以用来自由消费或者储蓄的收入就是可支配收入。

比一比谁更有钱,就是比谁的可支配收入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工资高的可支配收入不一定高,即不一定更有钱。举个例子,小王每月工资5000元,小赵每月工资6000元,小王每月缴纳完社保、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后的可供自由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是4000元,而小赵每月缴纳完社保、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后可供自由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是3800元,这时小王的可支配收入就比小赵高,小王就是一个比小赵有钱的人。

可支配收入的计算方式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缴纳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重要的参考数据之一,在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有时能影响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