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重启芳华 > 第88章

第88章 (第2/2页)

心理医生说一些性格好强的孩子出现这种问题很常见。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直接疾病化妖魔化。然后他建议牧俊彦首先要调整自己看待孩子学习成绩的思维态度,因为孩子出现这种问题,往往和家长的观念是有极大关系的。

牧俊彦觉得很委屈,天地良心,他可从来没有要求过孩子的成绩,但他又不能解释,只能憋着。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放松,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张一弛都是很重要的,一直处于紧绷状态效率也会很差。

第三,牧俊彦需要带着孩子建立合理的、能一步步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太大,要触手可及,短期内能够实现。

最后,孩子要逐渐改变认知问题的方式。从牧俊彦的描述,心理医生发现这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属于一种不合理的‘全或无’的方式,简单地从这件事情分析,孩子的思维中物理考一百分就觉得自己是棒的,反之就觉得自己很差。

其实也就是“非黑即白”,这种思维方式的孩子难以接受“灰色地带”,看待事物极端化,要么好要么糟,要么完美要么彻底失败。牧俊彦要带着孩子逐渐改变这种思维模式。选择的方式要是孩子喜欢,且能接受的。

牧俊彦因为上一部电影,也看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所以知道一点点。根据心理医生的建议,他准备给孩子读史书,就读苏轼。正好这几天她啥也不能做,只能躺着。

牧俊彦是个实干家,说干就干,回到病房,就找出一本电子书《苏轼传》读起来。

“嘉佑元年(1056)三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湛蓝的天空上舒卷着朵朵柔软的白云。这一天,对于二十一岁的苏轼,实在是极不平常的日子,他将和弟弟苏辙一道告别母亲,告别亲友乡邻,跟随父亲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

这本书并不很长,但读完还是很累的。牧念念让他设置自动阅读,他不干,非得自己读。牧俊彦读了几章,口干舌燥的,他感觉自己很长时间都不想说话了,最后还是设置了自动阅读。两人都没啥事,硬是在出院之前,把这本书听完了。

听完后,牧俊彦让牧念念说一下阅后感想。

“挺感慨的。”牧念念感叹,“他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且是不断失去又不断得到,但是在这种苦难中,他又在不断与自己和解。尽管不好不顺,他还是创造了许多伟大的诗词。我想不出合适的词或语句来形容他,只能通俗的说苏轼非常伟大。”

为了用苏轼说服牧念念,牧俊彦是专门做了功课的,“苏轼的一生并不平顺。生活上,他18岁娶妻,21岁赴汴京赶考,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9岁幼子夭折,58岁第二任妻子去世,60岁红颜知己王朝云病故。”

“事业上,苏轼26岁步入仕途,36岁被迫离京,44岁乌台诗案押解回京,45岁贬谪黄州,59岁放逐惠州,62岁流逐儋州,期间经历16次工作调动,跨越祖国11个省,14个地市。66岁被特赦,返京途中,病故于常州,享年66岁。”

“但是”他看着他的牧念念,“虽然一生许多苦闷,但苏轼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得志一直郁郁寡欢,也没有在他不擅长的路上钻牛角尖,而是就像你说的,他在与自己和解。你看他写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苏轼半生的写照。”

与自我和解?牧念念忽然明白好大爹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和他一起阅读《苏轼传》,他在担心自己,他知道自己这段时间钻牛角尖了。

鼻子酸酸的、胸口闷闷的,牧念念沉默良久才恹恹地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爸爸。”

“就像苏轼就像李白,那么有才,可谓是绝世大天才了,但仍然会处处碰壁,一生不得志。”

牧俊彦眨眨眼,他怎么觉得她理解向另一个极端了了呢?

“我想告诉你的是,顺境中,苏轼积极用世,心系天下;逆境中,苏轼旷达乐观,坦然面对。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灵活面对人生乐观的态度。你看,你在写歌方面许多成名的词曲人都比不上,就不要要求自己样样都强了好吧?你要是样样都强,让其他人怎么办,总要给别人一点机会嘛。”

牧念念扑哧笑出声,“我知道了,爸爸,不会再这样了。我会尽量接受自己的一切弱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