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丫丫传记 > 第171章 至1178页

第171章 至1178页 (第1/2页)

六七看书 67ks.com,最快更新丫丫传记!

然而那飘来也轻、飘去也柔地甜美之声不知不觉就从梦幻中成为了的现实,它像飘街过巷的丝弦替代了耳熟能详的铿锵有力。

随之而来,被打成右派的坚持者们也相继摘去了‘扣’在头上舒展不了的那顶影子帽儿,一身轻松嘲斥着久压在心头之上的那股吐垂与愤满,松弛与木滞的颜面上掩藏不住心中的喜悦;不说别人,就说当年的张省长,在他平反之后,他的夫人就敢在联欢晚会上当着众多人的面说出了:“……,我家老张原先写的牌匾不是被砸了,就是被烧了,还连累过不少人,现如今又来人找他讨要墨宝,我当时就说,‘要我家老头子写字可以,但要做个活动的,假如老头子又被打倒,不用砸,收起来就得了’,我家老头子也是重情义的,他硬是抗着病体坚持满足了到访者的要求,愣是没再给人家落款。

她的这番话直说的娅琴为她捏着一把汗,毕竟这时她还没有收到自己的爱人被颠倒黑白的‘人民’解除罪名。

当‘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的全新政策完全落实之际,老一代的子弟们带着崇敬,一个接着一个登门造访她时,娅琴这才认定天下这回算是快要回到太平了。

果不其然,‘一律平反’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迅速普惠到了全国各地,娅琴老人也在没有解释的过程中如获新生恢复了参预议政的资格,这一切都得益于老头子刘思敏得以昭雪,但是他仍然还躺在那个无人问津、长满春风吹又生的根茎之下,儿子也是这样。

虽然娅琴老人获得了政府给予刘思敏的一笔不菲补偿,而在政治生命高于一切方面却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解释,“同属大多数嘛。”他(她)们都只是平反了。

难以抚平的创伤产生出的逆反心态让她当时就做出了一个鲜有的决定,把政府发放的一次性补偿以及抚恤金分为两笔全部捐赠给了社会福利机构和孙儿分别就读过的‘长二小’和‘第一中学’,她的这一举动当时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再经过报纸的反复宣染,老人便在一夜过后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心灵最美妇女和最美老太太’的称谓。

原来那些不被广大群众所知晓的事例也被迅速地疯传开了:“原来她还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呐”、“那时候的嘎斯汽车该有多值钱啊”、“有本事的人就是深藏不露”和“人家从来就没把钱当回事”等等,一时间便成了人们在茶余饭后的新话题。

能够让她一家重回省府大院旧宅一事还与那位隐藏较深、靠造反起家、官至副省的高级官员有关,也许是她一时的极致狂妄才犯下了这极其低下的毁于一旦。

拉着厚实窗帘遮掩下的小会议室里,围坐着七八个知心同党正密谋着新的动向,明显看得出,有位两颊泛红的领导中午一定喝了不少酒,市长的状态也与平时不尽相同,虽然她一声不响在聆听下属的发言,但是她的那双像极了灰狼的两眼发出的却是冰凉。

有人干咳了两声提议要重新清理队伍、以应对时局,便有人列举了‘像那个(被镇压前已成为省常委的亲信)柴火(外号),竟创下了奸淫妇女达一百二十八人的最高记录,不枪毙他枪毙谁!?’时,“啪”的一声过后,她的话顿时就让在座的党群瞠目结舌的安静下来:“这个不知高低的家伙,老娘我还没玩过三十个臭小子呐!”随后便以毫无所谓的架势摆了摆手说:“不说这些,继续说说正事。”

可想而知,这间‘保密’的空间怎么还能为她而保密?

不到一周的时间,这个女魔头就被冠以‘现行反革命罪’得到了与她的下属同样下场,还得交付三毛五分钱的子弹费。

搬家那天,前来帮忙的年轻干部们拎着用麻绳捆绑好的废纸旧书时就对娅琴说:“老人家,要不要我们帮您把这些东西送到废品站去?”她连摇头带摆手的说:“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兴许以后它还能派上大用场。”青年人不屑一顾,笑出的声音都与众不同。

患难时在一起的老大姐一家和对面的老夫妻也都依依不舍地走出院门、送到路口,大卡车发动的时候,对门的老头子就对老大姐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坐在驾驶室里的赵娅琴朝着落难相处的邻居们挥舞着手臂大声招呼着:“以后没事就晃到我那去……”

爱笑又爱说着重复话的海波回到了小竹林后的旧宅没了一点往日记忆,更不用说还有当年的那股‘誓要拿下’的丁点满足。

他拉着妻子的手从这一间走到那一间不停地说着:“你看,这一间比那一间大多了。”每到这时,孙媳妇的目光都要和老人遇到一起,但是她俩谁都没有再向以前那样流露出暗殇,小芹不是应了声“嗯。”就是向他频频点着头。几天后,徐彩芹的同事们登门造访时,一位小姐妹羡慕的对另一位说:“芹姐守住的爱情理应得到这样的回报。”

另一位还向彩芹提出了要求:“徐科长,你守住了这段美好爱情可不可以说给我们听听是怎么做到的吗?”从眼泪淌过来的徐彩琴今天是这么回答了这位平时最喜欢说漂亮话的姑娘:“别总说我什么心地善良、目光远大了,更不能把爱情这个词过分美化,”小芹说着就伸出手指点在她的鼻尖上接着说:“要把握好眼下的大好时机、脚踏实际的做人,你想要什么都会变成美好现实,到了那时你就会大彻大悟的。”她们正说着话,走过来的海波就冲着大伙呲牙一笑就对妻子如实汇报道:“老婆,我刚想起来,昨天我父亲来看我了。”小芹附耳说道:“你都没见过你父亲怎么知道谁来看过你?”“是来过,我们在一起还说了好多话呐。”

小芹尴尬地向别人示意后就把丈夫拉到一边特意安慰的问道“你们都说了些什么?”他拼命回忆的样子看起来让她发笑又让她的心里发酸,“想不起来了,等我想起来再来告诉你”说罢便旁若无人似的走开了。

旁观者们只能抒发出掩藏不了的同情:“芹姐真不容易。”“也不知他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如初。”彩芹也是抑制不了,泄露了心疾。

其实也不能完全把海波的‘傻说’视为子虚乌有,他的父亲波波沁科的确来到了中国,现在就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只不过,他来到这里不是来寻亲的。

自从他飞往朝鲜战场以后就中断了与祖国和亲人之间的联系,更谈不上知晓他的孩子与母亲来到中国这方面的任何信息,因为他没有勇气潜回国去。

这次,他是随同美国商船来这里监督运送货物的,目前他正在离港口不远处的那座尖顶大教堂里做着祷告、默默祈福:祈求万能的主保佑他的家人,期盼苏联和美国快快改善关系,好让他早日能圆与亲人团聚的朝思暮想。

风水轮回,当年他的外公张强就是从这座教堂走出不久就和俄国人一起到了远东,更加离奇的是:波波沁科下榻的客栈也正是当年‘祥瑞客栈’的翻新,就差他没去拜访那间‘庆和号’当铺了。

因事而异给每个人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突变,祸与非祸、福与非福永不可能以人们的意想得到转移。然而,赵娅琴女士在意识形态这一领域算是占尽了天机。

时隔一年的正月初一,慰问老干部临时组成的几人团队来到了她家,慰问组的同志不仅带来了组织上对她的关心,同时也送上了丰厚的礼物与慰问金,在嘘寒问暖的过程中有位领导发现墙边有几摞捆好的废纸,不禁发出了疑惑提问:“老前辈在生活上如有什么困难可以向行政处的同志反映,有问题是会得到解决的。”

“哪里还有什么困难,比起底下的人要好多了。”“我们都知道您把勤俭大半辈子的积蓄全都用在了祖国的建设上,可这……”那位领导指向了那几摞废纸。

娅琴这才恍然大悟:“啊,你说这个呀,我认为它会有用处,所以一直舍不得才留着的。”“有用处,有什么用处?”“那些都是在我度日如年时翻译出来的苏联重要的工业资料。”

轻松愉快地气氛顿时就凉了半截,这时有位行伍出身、分管重工业的干部根本没考虑自身的危险就横插了一句:“您说是工业资料?”“是的。”娅琴的后悔已经成了事实,她索性把心一横:是祸也躲不过。接下来,他便与领头人耳语了一阵子就指着身边一位中年人对娅琴说:“可不可以打开它让这位同志瞧瞧?”“当然可以,当然可以。”看得出来,老人的脸上没有了刚才的紧张,还快步走向隔墙弯下腰去欲解绳索。

中年人也是快步紧随其后对她说:“老人家,还是让我来吧。”再后来的奇迹就这么发生了:只见那位中年人先是一丝不苟地翻阅着,不一会他就明显加快了翻阅速度,后来简直就不像是在看了,而是把其余两摞的绳索全都解开,任意翻阅过目后抬起头来就兴奋地对所有人说:“好东西,不!这不仅是好东西,还是国家眼下急需的宝贵东西”他高兴的已经忘了修辞。

原本坐着的人们呼啦一下子全都站立起来,一时间都不知该说什么才是好了。

无论在什么地方,可以逆转危机局面的都只能是大权在握或是是温良恭俭让的领导者:“可以让他带回去细细过目?”其实这就等于已经做出了决定,领导的不完全信任依旧给老人带去了万分激动,她几乎没有留下缝隙就接过来告白了心中所想:“怎么不可以,我正犹豫着怎么才能把它献出去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