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 第35章 遥想当年

第35章 遥想当年 (第2/2页)

作诗曰:气战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灭,功业竟何如?

钓鱼城的坚守,犹如黑夜里一盏光芒四射的灯塔,极大地鼓舞着南宋军民的斗志。

王立开城投降之前,蒙古人汲取蒙哥战败身死的教训对钓鱼城围而不攻,城中粮草日渐匮乏,百姓饥馑,面对如此绝境之下的王立也开始动摇。

遥想当年,钓鱼城在主将王坚,副将张钰的带领下同仇敌忾、斗志昂扬。叹如今,孤城坚守、前途无望。

抵抗已经变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忠义”在这个时代深入人心。

崖山海战,殉国的南宋官员就有四百多人。在这场国难中以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志士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因为蒙哥死于钓鱼城之下的原因,加上东川军与钓鱼城血拼二十年,损兵折将过万人,钓鱼城军民和蒙古人的东川军苦大仇深,可以说有世仇。

(东川军即东川行院军,也就是当年由蒙哥亲自率领攻打钓鱼城的那支军队。)

蒙哥在临死之前,下达遗诏:“若克此城,当尽屠之。”

王立在不杀一人为条件,开城投降,时年28岁。

其实这位青年将领已经做到够好的了。

他能够在整个四川全部沦陷,只剩下一座孤城,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境下仍然选择默默坚守,并且是在无法坚持的情况下才无奈的选择了投降。

他至少比那些道貌岸然、主动投降,并且为蒙元摇旗呐喊的留梦炎之辈高贵的太多了!

至少他用自己的名节保全了城中十余万军民。

历史应该铭记王坚、张钰两位将领,也不应该过多指责为了保全城中十余万军民,独自背负一生骂名的这位年轻的悲剧英雄——王立。

钓鱼城出降后,城池被全部拆毁,十余万军民被解散。

这座曾经屹立了36年之久的坚城,从此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残垣断壁,似乎是在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悲壮。

钓鱼城不复存在了。

但关于王立的评价,直至后世依然旗帜鲜明地分成两类,势同水火。

有人认为王立投降,是失节。

饿死事小……

也有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牺牲自己的名节,救十万民众于战火,是大忠大勇,大仁大义。

此事,合州百姓最有发言权。王立虽未能对赵宋尽忠,但对百姓有义,故在合州立“贤良祠”供奉王立牌位。

(各位书友大大们,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