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 第156章 皇商行会与粮食专卖

第156章 皇商行会与粮食专卖 (第2/2页)

因为从事粮食贸易在汉代并不是一个利润太过丰厚的产业。

各地都有常平仓的存在。

根据《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晚期,范蠡的老师宋国人辛钘也就是计然,就提出了平籴理论。

战国时魏文侯李悝已经在魏国开始实施了平籴政策。

《汉书-食货志》详细记载了其指导思想:

“籴甚贵则伤民,甚贱则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平籴政策根据粮食收成将年份分成丰收与歉收两种年份。

丰收时国家购粮储存,歉收时抛售粮食,以此来平衡供需稳定粮价。

秦时粮食作为战略物资,是不允许作为商品自由买卖的,粮食价格由政府决定。

汉代恢复了粮食的流通,但价格波动巨大,汉武帝时桑弘羊重新搬出来了李悝的平籴法,并将之发展为平推法。

但无论是平推法还是平籴法,都要求将粮食存储于首都京师。

魏国国土面积有限还就罢了。

秦汉幅员过于辽阔,导致这种中央向四方调配粮食的方式,无论是运输还是储存都损耗巨大。

昭帝时,大司农耿寿昌奏请朝廷在边郡筑仓。

一方面边境用兵时候有粮草可用,减少运输损耗。

另一方面“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贾而粜”,就地起到平籴作用。

这就是常平仓。

虽然由于制度不健全,汉时常平仓一度崩溃。

但常平仓的存在,却使两汉粮价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以后各朝纷纷效仿,直到发展为现在国内的粮食储备制度。

平抑粮价,我们实行的是老祖宗的智慧,而并非是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

但这种制度也直接导致粮食贸易并不能产生太过丰厚的收益,吸引不了什么大豪族参与其内。

所以复行粮食专卖制度,卢喷喷他们都没预料到会遇到什么阻力。

并且他们又是借河东郡人口增长过快粮价腾贵,士绅黔首皆有怨言的时机,配合瓷窑钱粮各半的售卖政策推出的。

借口是避免外州商人就地购粮,致使政策无益于平抑粮价。

但一方面本地士绅虽然不做粮食生意,因为掌握土地他们手头却始终有大量粮食。

每年都得卖粮。

其中个别人看中瓷窑钱粮各半售卖瓷器的机会,想卖粮于外地商人,从而大赚一笔。

这是贪念,尚可制止。

而另一方面,士绅们担心实行粮食专卖之后,朝廷掌握粮食定价权,会无限压低粮食采购价

这就属于正常担心了。

民间反对的声浪极大。

士绅们甚至带动黔首一齐向各县施压,说粮食专卖是复秦时暴政。

导致粮食专卖制度一直推行不下去,粮食私卖私营屡禁不止。

荀彧干脆与士绅们商议,本地粮行的粮食采购价与售卖价格也需要皇商行会进行定价审批,公示后方才推行。

并且皇家粮行本身也需要遵守皇商行会的规则。

荀彧觉得,如此操作多一道监督,对皇家粮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使用这种方式,才打消了士绅们对于粮食专卖制度的顾虑。

总算才平息了河东郡对于粮食专卖制度的反对声浪,搞定各县皇商协会与粮食专卖制度后,荀彧才返回京师。

休息了一庚(也就是一周),接下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遵卢喷喷所嘱,出一份粮行与皇商行会推行规范手册。

受瓷窑技术标准影响,现在东尚书台所管各种事务,也喜欢效仿技术材料,整理出可复制的推广规范。

不想此时,境外购粮却闹出祸事来了。

卢喷喷急招荀彧商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