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 第148章 荀文若看朝局

第148章 荀文若看朝局 (第2/2页)

这一系列的改变,共同组成了荀家所关注的河东暗潮。

也是荀彧荀攸二人带家族子弟在书局外观望了一整天的原因。

“虽取士河东,亦均为庸吏,会否不必如此在意。”

荀攸是个忠厚人儿。

看着子弟里有些人跟在他们身侧站到腿肚子都快抽筋了,毕竟心疼自家这些俊杰,想劝荀彧先回去。

荀文若是知道他这个堂侄的脾气,斜睨了自己身后那群衣丝着锦的子弟,冷冷喝了一句:“肃立。”

腿都站麻了的荀家子弟噤若寒蝉,赶紧一个个规规矩矩站好。

荀彧是个小白脸,且待谁都和和气气温文尔雅。

但自家子弟却知道,这位叔自幼多受讥讽,骨子里自有一番阴狠。

荀家这一代,却是交给了这位掌事的。

所以荀攸也只能劝一劝而已,决定得荀彧做。

“明日起,尔等皆与我着布衫,携冷糕,不携僮仆来此抄书。”

“哪个返回时嘴上不曾噙着墨,便自行着家法挨上三杖。”

这大抵是因为来的时候,几位荀家子弟嘲笑过抄书的那帮寒族士子嘴上噙墨的丑态。

“休要轻忽了去,这书局中之书,何日抄尽,何日可不至。”

“每日功课,吾均要校验的。”

这一番话,说得荀家子弟是满脸煞白。

有这种条件,不由得他们回去不嘴角噙墨了。

难道抄书的士子们不晓得可以用水润笔,为什么非得用口水?

因为身边没有僮仆,就算自己带水也带不了太多,毕竟重。

稍稍用一点点水研开墨,其余水是要留着喝的,毛笔干了可不就得用口水抿润么?

荀彧的一声喝令之下,荀氏子弟均面带苦涩,跟随在荀彧荀攸身后返回家宅。

荀家在京师有院子,那还是死去的荀爽任司空前置办的。

任三公之后在南宫东南角有三公府邸供居住,但在升之前荀家也是要买院子的。

荀彧回到堂下,方坐下揉了揉腿,喝了一口婢女奉上的茶汤,刚分别的荀攸便来了。

荀彧心知他肯定是来为家中小辈求情的。

果不其然,方才行过礼各自坐下,荀攸便言:

“彼辈年岁尚幼,虽确需磨砺,此番会否责之过重?”

在他看来,小辈笑话几句寒族士子满嘴墨的形状,的确于礼不合。

但训斥几句就可以了。

荀彧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

却听荀彧叹息一声,摇头道:“公达此番大谬矣!”

两人把话说开,荀攸才知道,荀彧说的大谬不是他认为责之过重。

而是他在周庙书局前的那番话。

“虽取士,亦均为庸吏,文若不必如此在意。”

好一番深谈,却让荀攸心服口服。

他们荀家的崛起,其实是从荀彧爷爷辈荀淑荀季和开始的。

伯仲叔季,荀淑排老四,怎么都不可能是长房老大。

就是在那一辈,他们玩儿透了举荐制。

荀淑是荀子第十一世孙,一辈子其实没做太高的官,一直在县令这种等级上来回转。

却在刻意传播下,德行的高尚与学识的渊博被天下传颂。

被称为神君的荀淑据说不喜欢雕章琢句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实际的学识,因此常被俗儒看不起。

但州里却称他有知人之明,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都尊崇他为师。

说白了就是擅长走上层路线,在上层人士面前显摆表现学问品格,赢得赞赏并因此得名。

也就是在他的操作下,荀家下一辈所谓的荀氏八龙才闻名天下。

号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荀爽荀慈明更是因此做到了三公。

到现在荀氏还在继续荀淑当年的扬名策略,但荀彧却认为,时代已经变了。

他们需要转换玩儿法了。

荀彧道:“寒族将大兴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