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 第147章 推举制的扩大化

第147章 推举制的扩大化 (第2/2页)

弘农河南尹这俩地儿已经没什么世家豪族了。

但不少寒族表示他们哪怕倾家荡产,用所有田产来换也要在自己县弄一家书局。

他们倒是算得好,书局怎么着都不至于亏,估摸着每年多少都有些分润。

用田产换进来举县士子都得念自己家的好。

书局也是个半官方机构,得派人主持。

下来除了这些事,庚哥之前觉得每两口子要授田百亩才能养活自己,这太夸张了。

他如果没记错,后世三五亩地就能养活一家人的。

这年代粮食产量也太低了吧?

所以随口给了个建议,要搞农学,从各地招揽老农在皇家园林里种田钻研丰产之道。

总结出来丰产技术推广起来也是要人手的。

加上瓷窑什么的,原本识字的宦官早就不够用了。

皇甫、卢、朱、吕、徐、郝这些官员族中堪用子弟,都已经选拔来当负责具体事务的郎官了。

人手还是不够,取士的问题迫在眉睫。

可怎么取?还是让人举荐么?

真特么烦,都是事儿,庚哥揉了揉眉心。

捂了好久的科举制还是得扔出来了。

算了,先逮着河东郡一只羊薅,毕竟这地方的人现在特别擅长做伪君子。

“可使河东诸县举家世清白之士子,以试取之。”

少不得费一边口舌解释什么叫公务员录取考试。

告诉他们少考经义,多考数论,毕竟这些地方都特别讲究账目分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了,卢喷喷他们也能理解。

被举荐的全部到京师来考试,统一出卷统一糊名批阅,择优取之。

现场秩序和改卷的全部是临时从宫中抽调的宦官,做不得假。

考出来的士子作为郎官,统一培训之后分配到各个机构去,除了瓷窑。

瓷窑那是存在高度技术保密意义的。

即使有皇命,可各地割据势力学了去,是不会介意用这个赚钱充军费的。

你皇命能奈我何,劳资税都不缴的。

所以瓷窑现在还是主要用宦官和各家信得过的子弟。

选拔考核出来的人手主要用在这些新兴机构里头,不涉及旧官僚体系,也免得响动太大引起外界过多关注。

可对河东士子却不一样了。

朝廷终于取士了,虽然分配的岗位千奇百怪,可这特么都是吃皇粮啊。

消息一放出去,河东震动。

特别是家世清白这一点。

县令也是大家选上去的,推举的士子名单还需要公布,谁也不敢搞鬼。

开始还以为是旧举荐制,举荐上去就能当官,心说不是郡守级别才有资格举荐么?

战战兢兢暗怀心思举荐了十来名县中公认的翘楚,当然多少跟他们自己有点利益关系,然后被打回来了。

郭泰跟他们说,举县但凡家世清白并有意出仕的士子均可。

这下疯了,名单贴在县衙外满满几大张纸,不停有人到县衙举报谁谁谁家世并不清白,谁谁谁族中有劣迹。

让河东诸县对名声更加看重了。

然后跑去京师才知道要考试,一番考下来名声最大的那几个全部落第。

反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子名列前茅。

回来一说,考得主要是事务题,譬如进货多少存货多少出货多少。

金乌与乌疯狂的水池管理员以及瞎勾八跑的各种卒这时候也混进来了。

选拔了一波人手,反正有各地捐田认股,所以司州其他三郡的各县书局总算开起来了。

但取士又影响了其他三郡发出进一步呼声,为什么不在他们那里取?

那得先实行推举制,让你们更爱惜实际名声,而不是那种组团炒作出来的虚名。

于是响应民间呼声,朱挑刺卢喷喷稳如老狗的皇甫三位大佬出面,依照郭泰旧例巡查各县,在当地召开士绅大会推举县令。

推举制终于从河东郡开始推行到司州其他三郡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