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 第132章 徐州、龙凑和巨马水

第132章 徐州、龙凑和巨马水 (第2/2页)

《蜀书 先主传》说: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

《九州春秋》说:(袁谭)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

平原郡是袁谭牧青州唯一的地盘,那会儿备崽儿已经去齐郡也就是齐国给田楷当狗腿了。

龙凑之战多被讹传为争夺冀州的战役。

但龙凑古城据考证位于今天山东省德州市东北部,毗邻古黄河渡口, 处于渤海郡与青州平原郡接壤之处。

并且绍宝宝书信中亲口提到的龙河之师,龙河就是黄河。

从表面情况来看,是公孙瓒派兵前往龙凑主动向绍宝宝挑战。

但根据合理分析,龙凑之战是大玉儿拯救青州战役失败局面的一次战略反攻。

关于龙凑之战,据《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

“三年,瓒又遣兵至龙凑挑战,绍复击破之。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

《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源于《后汉书》,二者都非常简单,无法推测全貌。

绍宝宝的《袁绍与公孙瓒书》中倒是有说:

“……用及龙河之师,羸兵前诱,大军未济,而足下胆破众散,不鼓而败,兵众扰乱,君臣并奔。

此又足下之为,非孤之咎也……孤之师旅,不胜其忿,遂至积尸为京,头颅满野……”

他说自己甚至还没正式开打,公孙瓒的部队就已经吓的溃败奔逃。

绍宝宝这边在取得胜利之后甚至筑起了京观。

但是这样,又哪来的“不胜其忿”呢?

真实情况应该是双方反复鏖战多次。

也并不止是针对龙凑古城,而应该是旷日持久互有胜败的一场征战。

其中很可能还动用到了水军。

反正大玉儿又一次陷入了他并不熟悉且不适合骑兵发挥的战争领域。

最终大玉儿也没能打通渤海到青州的通路。

所以龙凑之战才有公孙大玉儿败北的说法。

但这其中却缺少了巨马水之战。

《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

“绍遣将崔巨业将兵数万攻围故安不下,退军南还。”

“瓒将步骑三万人追击于巨马水,大破其众,死者七八千人。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

“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楷据有齐地。绍复遣兵数万与楷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

“绍乃遣子谭为青州刺史,楷与战,败退还。”

巨马水之战到底是否存在,史学界一直都是一桩悬而未决的疑案。

甚至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还将这一段彻底的舍去。

如果将巨马水之战放到龙凑之战的前面,界桥之战的后边,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为平原郡是大玉儿追击青州黄巾的时候拿下的,到龙凑之战之前并没有丢。

但如果“乃遣……田楷据有齐地”、“与楷连战二年”、“绍乃遣子谭……”是古人用倒装句介绍巨马水之战的前置背景条件,就说得通了。

毕竟事情涉及到大山东,倒装句是没毛病的。

巨马水之战是大玉儿在龙凑之战之后的一次成功反击,从幽州一路打到了平原郡。

通过这一战,接回了跟袁谭打了两年败退的田楷。

不然没法儿解释已经被截断了后路的田楷是怎么返回的幽州。

至于“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这种描写,大抵也是春秋笔法。

因为界桥龙凑两战绍宝宝肯定是坐稳了冀州,强大了很多。

但公孙大玉儿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只是估计绍宝宝的碎玉三策开始发挥作用了。

幽州北边有乌桓部族作乱,境内有豪强世家造反。

大后方不稳,本来就不擅长治理的大玉儿焦头烂额。

所以忙着整肃内部无力南征了而已。

其后幽州对冀州的战争,基本都是防守反击。

譬如巨马水击败崔绩崔巨业。

譬如趁麴义粮尽退军大败麴义,并导致麴义手下私兵尽丧而被绍宝宝所杀。

胜仗还不少。

其实要证明公孙大玉儿并非两战之后丧胆的证据还很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