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 > 第45章 天下已治蜀未治

第45章 天下已治蜀未治 (第2/2页)

宋朝,开宝元年。

看到此处,赵匡胤皱眉:“朕确实并未对蜀地大族做出什么改变,但是朕当时因为蜀地叛乱也难以随意对他们下手。”当时收复蜀地,因为宋军的问题产生了叛乱,他平定叛乱、安抚人心还来不及,怎么会想到要没事儿对这些盘踞当地的大族下手?况且,他要安定蜀地,还需要这些人的帮助。

再者,他也没有打下一地、就清理当地豪强的习惯!清理的都是那些不愿顺服大宋的,愿意臣服的,自然都是安抚为上,怎么会非要清理掉对方?——改变对方的土地和佃户情况,对这些豪族而言和清理有什么区别?

最关键的是,他还是没有想到这些原来就有的东西,能够带来多大的不良后果。

在他看来,他收复了土地,当地大族也归顺宋朝,他也施展了见面赋税徭役等一系列安抚人心的政策,这就稳妥了。

赵匡胤根本没有想过,蜀地会这么快就爆发大规模起义——淳化四年,赵光义在位期间,大约也不超过四十余年,还是和这早就存在的东西有关!

赵光美也发愁:“可是蜀地的豪族也不好轻易动手啊。”别说会不会造成蜀地的动荡了,就怕其他地方的大族看了开始自危,进而采取各种动作,那宋朝又会如何?

毕竟,宋朝至今才建立八年而已,天下不乏有一些思动之人。

可是不改,又会如何?

唐朝,贞观三年。

“农民起义啊。”众人纷纷感叹,纵观历朝历代,毁于农民起义的可不在少数,虽然最后未必是农民起义获得成功,但多半是农民起义拉开衰败的帷幕。

不过这宋朝毕竟开国不久,对农民起义镇压应当还是没有问题的。况且,之前不是说他们有个募兵制度,其中还专门收纳流民吗?

倒是他们唐朝自己的事情值得讨论一番。

“黄巢起义,朕真没想到,会是这般的黄巢起义。”李世民神色凝重,显然黄巢起义的规模超过了他之前的设想。

之前神迹只是讲李思恭时提到,但谁也没有想到,黄巢一个人带起来的起义会有这么大的规模——黄河、淮河、长江、珠江,这几乎要把大唐繁华区域都囊括进去了!

而唐僖宗带着世族百官出奔到蜀地,这倒是不让人意外,毕竟之前就知道了国都……天子……,唐僖宗也不过其中之一罢了。

而以往的农民起义,一个人往往不会有太大规模,真正大规模的是多地并举。

“这黄巢,当真是个人才,”杜如晦有些赞赏,随即话锋一转,讨论起了唐朝的问题所在,“但能够养出如此大规模的起义,大唐恐怕早已百病丛生,奄奄一息了。臣关注的是,神迹中提到‘唐以前那种比较落后的生产关系’,既然蜀地的‘生产关系’与唐朝相似,而蜀地又爆发起义,这是否与大唐起义有关?”

就算没有关联,都被评为“落后”了,大唐能否进行一些调整?

李世民点头:“多半脱离不开赋役政策的问题,当百姓生活无以为继,就有可能选择铤而走险。不过,像这宋朝一样的租佃……”

见他意动,大臣们也纷纷开始思考起来,他们大唐的情况能否更进一步。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有些恍然:“是因为这些原因才爆发起义的吗?若是如此,朕也可以帮助蜀地改善一些情况的。”

【蜀地的旁户是什么情况呢?他们不能迁移,往往随土地买卖而转移,客户及其妻女都遭受主人的奴役,世家豪族对待他们如同对待奴隶一般。】

【而旁户的数量也极多,少的一家占有数十户,多的动辄三五百户、甚至数千户。如此一来,川蜀地区的旁户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甚至九十。】

【这些旁户既要向主户缴纳地租,还要承担朝廷的赋税徭役,只能艰难生存。】

【这么多被压迫剥削,背负沉重负担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当其引线被点燃,爆炸时必然会造成大规模的起义。而这个火药桶的引线,迟早都会点燃。】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沉默地听着神迹讲述,并不发表意见。

确实,从前他都没有太过重视这些“旁户”问题,左右他也不打算抑制土地兼并,那出现佃户就是必然,这有什么好说的?

而且,他为了稳定社稷、避免大量流民,也特意给募兵制开了个口子,日后可以利用军队收容一部分流民,也不至于让他们一定要与朝廷敌对到底。

但是大族……

“稍稍调整一下应该没什么问题,然后一点一点来就行了。”赵匡胤下了决心。

汉朝,元狩四年。

“陛下,是火药!”霍去病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最关心的内容。

“是啊,是火药。”刘彻也眼睛亮了,应了一句后,转头吩咐侍从,“快,把关于火药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负责火药研究的匠人们,让他们看看,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可以说是对神迹这几段话最有感触的人之一了,他脸上充满回忆的神情:“农民啊,其实只要还有一口吃的,他们就能安安分分地活下去,没有那么多欲望,也没有那么多要求,只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咱当年也是一样,和爹娘兄长他们只是想要有口饭吃。”至于其他的,什么皇帝是谁,朝廷如何,是异族还是汉人,其实都没有那么在意。

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说着,他的神色转变,从追忆变成了愤恨:“可恨那些地主官员老爷们,一条活路都不愿意给,就像这旁户一样,恨不得把咱的骨血都压榨干净,敲骨吸髓,最后什么都不给农民!”

殿内颇有几位和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老臣们也眼含热泪,他们也都出身底层,朱元璋说的,他们也都懂。

说着,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儿子们,郑重嘱咐:“你们一定要好好对待农民,万不可胡作非为,压榨百姓。”

【由于剥削和压迫,蜀地的农民们并不能单靠种地养活自己和家人,“协稼不足以给”,于是他们还在剩余时间进行纺织、采茶等工作。】

【但是,就连这样的副业,他们也没能保住。】

听到这里,不少人精神一振,完了,这多半和朝廷有关,如此一来,爆发起义也是必然之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