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大明高宗:朱祁镇二世 > 第64章 关于海禁

第64章 关于海禁 (第2/2页)

这时候,作为商人的利益代言人,文官集团就出场了。他们自然是要终止下西洋这种国家垄断的海外贸易行为的。

下西洋被终止的传统解释是因其耗费国力太大,得不偿失。众口一词,几成定论。这里我不得不插一句,要知道现留存的各种文史记录,无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出于士人阶级之手。这是他们的发声平台,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我的观点是可以信,但不能全信。

郑和下西洋成本高吗?当然高,那一艘艘的宝船,可都是真金白银造出来的。那他的收益低吗?不!他的收益也极高。要知道郑和带回来的可不是只有长颈鹿这种看稀奇的玩意儿,郑和船队带回来了海量的香料、药材。

而且这只单单只是经济层面,还不包括政治上的价值,文化上的影响力。这些在此我们都忽略不谈,只谈经济上的收益。

就单拿胡椒一项做对比,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后,胡椒在明朝市场上的价格是原产地的十倍不止。宣德九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给官员的薪俸,还以每斤胡椒100贯的折合比大量折俸。

在周忱巡抚南直隶期间,光南京的官库里就存了胡椒、苏木至少两万五千多石。只是这些商品朝廷没有全部放到市场上去售卖而已,仅仅是用于官员的折俸。原因是在那个时候,明朝的税收还是以实物税为主。

但是一旦在南方七省实行了两税制度改革,白银成为整个大明的流通货币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带回来的各种商品,都可以在市场上变成白银充实国库。很显然,这冲击的就是闽浙走私集团的市场。

更何况下西洋活动还最直接地触犯了他们的经济利益:你的宝船一船能拉多少货物,我的小渔船能拉多少货。你都把生意做了,我们还走什么私呢?

所以当官方下西洋的活动停止,东南洋面上又成为了官商勾结走私的天堂。因为不用给朝廷交税,高额的利润使闽浙一带的地主豪强,成为走私贸易的忠实拥护者。而这些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与朝中闽浙籍官员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正史上隆庆开关的反对者都以闽浙官员为主,而力主开关的高拱是开封新郑人,第一个提出开海的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是四川广汉人。这真是个耐人寻味的记载。

回到我们的正统二年,当朱祁镇把杨阁老单独召进宫中询问他的意见时,杨荣就只剩下一个选项了,要么跟着皇上一条道走到黑,要么当场结束政治生命外加生物学生命。

杨荣回忆起了当时皇上第一次提出解除海禁时,周忱对自己说的话:“皇上少年英才,锐意进取,我觉得跟着他干没错。历史上哪个有成就的君主不是打破常规的人。勉仁我觉得圣上能够带我们开创一个新的盛世。”

闽浙的这些世家豪强快乐海上漂的日子看来要结束了。我已经老了,没能力在护着你们了。作为一个四朝元老,官场上的老狐狸。此时此刻内心深处那一股年轻气盛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血气涌了上来。

那一夜迟迟没有落下的毛笔,此时此刻终于落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