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少姝的山水 > 第28章 极微

第28章 极微 (第2/2页)

“学问学问,问着了才能学到啊,”佛图澄显出很乐意解惑的样子,“少姝姑娘,微是言其颗粒极小,而大,是言其体性之大,遍于一切色法,如高山、深海、大火、飓风等,有长养万物之用。”

“哦,怪不得法师要说‘起于微小,终成于大’。”武成器也露出了醍醐灌顶的神情。

“仔细琢磨,这与道家之阴阳五行体现天道理则,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子猷赞道,“能看到和合亦能看到消散,能看到变幻亦能看到恒常,能看到小亦能看到大……嗯,佛理果然博大精深。”

“同一片天地,士人触目是诗情画意,乐人触目是宫商角徽羽,法师触目原来都是极微呵,”少姝眉开眼笑,略加忖度后,忽地茅塞顿开,“等一等,那么照法师之意,山性,是由无数尘壤的心性聚拢而来,水性,亦是由无数水滴的心性连贯而成?”

(“宫、商、角、徵、羽”:读音为gong shāng jué zhi yu,这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五个音的“三分损益法”。)

“正是念念相随,无有间断,正念一旦升起,不让它杂染、不让它忘失、不让它消弭,方得始终。”佛图澄面上浮现出几分悦色,“方才郭公子说到道家的教义,亦十分推祟水之善德,源源不绝,向下,向低,向深,终成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由是知,‘处众人之所恶’,恰是得道之所,大悟的境界。”

(陂:bēi ,蓄水池或池塘。)

(处众人之所恶: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指水甘愿流向众人所鄙弃的地方。)

“咦,”少姝晃着头,嘀咕道,“法师所言‘澄之’‘扰之’,听来耳熟得很。”

子猷无奈,伸手在她额头上弹了一记,以作警醒:“这是当年有道先生造诣黄叔度先生时,对其性其德所作的评鉴。”

“是了,妈妈特意为我讲过的,怎么就忘了,该打该打。” 少姝赧然一笑,“有道先生用水德盛誉黄叔度先生,精粹绝妙,看来,古人见山水则晓性情,见仁见智久矣。”

(郭林宗品评黄叔度出处:见《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之“郭林宗至汝南”。)

“是了,仁者乐山,以容成象;智者乐水,以慧见性。” 佛图澄合掌恭敬道,“孔夫子不愧是深得禅味的圣哲,古往今来之贤达,皆为得道成道者,但因传化途径而各生不同,阿弥陀佛。”

(得道成道:《金刚经》记载,佛陀认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没有对仁和智极其通达透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描摹诠释。”只见子猷的目光陡然悠远深沉,语出顿挫,满含浓情感喟不已,“仁者,心怀众生之苦痛,智者,为众生冲刷洗练出苦之真谛,均为一脉相承。圣贤之德,山高水长,后世学人可望而不可及啊!”

佛图澄目力如电,拨了拨绕在手腕处的菩提子念珠,问道:“郭公子当真如此想?”

子猷与少姝闻言错愕,不由得相顾失色。

“贫道并无失礼不敬之心,咱们还是说回山水来吧,”佛图澄指一指陶钵上灵动旖旎的线条,“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何时何地或落于何人眼中,皆由因缘际会,不必强求,但山水自性如如,并无不同啊。”

(如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

“唔,哥哥,法师是说,若凡圣之间毫无相通,再怎么使劲也是枉然的。”少姝淡然说出自己的领会,“世人是因贤而成贤的?”

小小的少姝,说出这样石破天惊的话来,子猷震动之余,豁然开朗:“道不远人,在下从未觉得此身与圣贤有如当下这般亲近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