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少姝的山水 > 第4章 泉畔人家

第4章 泉畔人家 (第2/2页)

“虽说这山上,家家户户无一不擅制香的,但手艺总有高下。”尹横轻轻捋动颌下白须,深邃的目光淌出暖流,“论及香事的精巧细致,自是首推思夫人了。”

“哦?”引得刘氏越发想要探问个究竟了,她巴巴地柔声请教,“敢烦思夫人为我等讲讲可好?”

“夫人既问,权且听由民妇絮叨絮叨罢了。但有言之不足,诚望尹老垂示补缺。” 思霓见对方饶有兴味,也不由地打开了话匣子,“自古香药同源,医家多用香来治未病的,驱邪避秽,除烦调神,闻着香,用起来也便宜。起先,多用泽兰、蕙草、包茅,及椒、桂、萧等。或熏烧、或佩带、或煮汤、或入酒,时日既久,便也琢磨出了按‘君臣佐使’组方配伍的合香。”

(泽兰:别名“地瓜苗”,生于沼泽、水边等潮湿处;蕙草:别名蕙兰,初夏开淡黄绿色花,气味很香;包茅:即香茅草,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周朝时楚国主包茅之贡,以香茅草献予周天子;椒:即花椒;桂:即桂树;萧:即艾蒿。)

思霓所说治未病,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载“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效用。

贾敏求颔首:“《素问》有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有此等益处,无怪乎山民们潜心香事,绵延至今。”

(《素问》,医经着作,与《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以思夫人之意,香花香草取自山水精华,这香方就好比药方了,小侄听郭先生提过,少姝姑娘有研习黄芪之术,那她也会制合香了?”贾飏插话问道。

“是,”思霓款款侧头过来,怡然含笑答道,“小女确已制过一两回了,只不过她耐力稍逊,干活总手忙脚乱的,尚欠火候。”

“如此说来,合香必有重重繁复工序,不是轻巧地看过几眼就能出师的。”贾敏求看出来了,在如许郑重、世代传承的技艺上,当有极为厚重的情怀寄托。

“至于工序么,其实也无多大繁难。须先将香料选配好,自然香方最是要紧的,都研磨成了粉,用鸑鸑泉水煮成糊状,另有长在山崖上的成年柏树根磨粉,与沸水一并倒入缸中,用力搅拌,将香料悉数融混一体。”

“果然,若没有水磨来帮忙收拾香材,这头一桩就极耗体力了。”冯粲发声议论过,忙欠身俯低,请思霓继续。

思霓凝眸,汪着一团柔和的笑意看向门外欢闹的人群,徐徐道来:“在热气蒸腾中,将香料和成团状,至质地松软,且有韧性为止。和好以后,拍打切块,放置风干,约莫一个时辰后,待香团紧致绵软,再掰成小块后压实,山乡晚间潮凉,需静置整整一夜,如此,制成香后才能火头炽盛,不会轻易因风而灭。”

“次日起来,视其情形,反复切断、揉和,再放入特制木器内,挤压成小块的香饼,满满地平铺在香板上,搬到院中翻动曝晒,日头赤赫赫,地上丝氲氲,湿气层层褪去了,香味紧锁其内,大功告成。存于地窖收藏好,用时随取即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似严苛,但一步也不能草率大意。”末了,尹横又语重心长补上,“诚心做事自有天知,偷工减料,耍滑取巧,那还不如不做。”

“扬精华以炫燿兮,芳郁渥而纯美。香品即人品,惟有心明气清,才能使不同的香料精华留存,且气味和合。”王文娟十分入神地听到这里,由此及彼,若有所得。

(“扬精华”句:出自汉朝刘向《九叹·惜贤》,赞美鲜花散发的醉人浓香,纯真美好。)

刘氏深深为之折服,不禁啧啧叹道:“多么费心吃力的活计,也属实是值得的。怪道我每每试香,恍如置身于山灵秀水之间,原是大有来头的。”

思霓赞同:“夫人说得极是,焚香袅袅,系情天然,咫尺间萦绕,却一步步地,领人踏进山水的前尘旧梦当中,若能再佐以琴、茶、诗、书、画,岂非更添意趣?”

“不是老朽偏于贵人前夸口,按咱们思夫人之法所制的合香,纵使长年累月地存放,亦是分毫走不了味儿的。”尹横亲试过,笃信思霓的手艺,敢为其作保。

“唔,”刘氏悠然神往,看着思霓,索性省却扭捏迂回的功夫,径直询问了,“思夫人甫进厅堂,便随进来一阵幽香的清风,翩连起浮,沁人心脾,与飏儿拿回来的诸香大有不同,未知是何名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