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从火红年代开始 > 第五十七章 大学

第五十七章 大学 (第2/2页)

当天晚上召开入学班会,班主任姓王,年龄也不大,也就三十多岁,主题是介绍大家认识,然后就是自我介绍。

整个班级四十多人,成份复杂,同学各式各样,有当过兵的,也有工厂工人,科学工作人员,农村青年,插队知青等;有干部子弟,也有贫下中农,有三十来岁的老大哥,也有十**的青春少女,阎解旷的年龄在这些人中算是偏小的那部分。

这些还不是最让人觉得无语的,更夸张的是这些人里有些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有很多对半导体一无所知。

苏婉的班级稍微好一些,毕竟以后她们说不定要接待外宾,文化程度普遍要高一点,但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曾学过英语,最多也就是上中学时学过俄语,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这会大学生还没有开展入学军训,虽说此前也有大学进行过一些试点,但要到85年后才正式开始,形成定例。

第二天,就开始正式上课。这一时期,肯定没办法像后世一样全天候上课,除了上午能正常学习以外,下午要参加各种劳动,如在学校开辟菜地种菜,挖防空洞、挖坑栽树、挖河清泥、清理仓库等,此外还要参加思想教育、排练演出、庆祝活动、野营拉练、迎接外宾、看内部电影等等。

由于出身和经历的不同,班上很快就形成了好几个小圈子,不过阎解旷和每个圈子都能聊上几句,他和工人聊机械,和农民谈种地,修水利;和干部子弟聊前两年发生在京城的趣事,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甚至被推选为班长。

同学们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上课的时候,将老师写的、说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记在笔记本上,这种端正的态度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等毕业的时候,原先底子较差的学生也渐渐赶了上来,不少人都从农民、牧民成为半导体领域的专家。

和很多人的印象中不一样,华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并不晚,在一众在共和国成立时回到国内的半导体专家的带领下,华国半导体产业从建国之初即开始蹒跚起步。

1953年建立的京城电子管厂,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晶体管厂。

1956年之后,我国半导体材料方面进展迅速。1957年拉制成功了第一根锗单晶,同年11月底到1958年初,第一批锗合金晶体管研制成功,并掌握了锗单晶掺杂技术;1958年,锑化镓单晶研制成功,11月,我国第一根硅单晶拉制成功……

这也为我国在1960年全面开展半导体硅器件的研制创造了先决条件。这一年,华科院在京城建立半导体研究所,同年在冀省建立了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器件开始在工厂生产。此时,国内搞半导体器件的已有十几个厂点,北方以京城电子管厂为代表,南方以盛海元件五厂为代表。

1963年,国家组建第四机械工业部,主管全国电子工业。不得不说,在这个时期华国电子产业干的不错,两年后华科院研制出了65型接触式光刻机,没错就是光刻机,那时候AMSL还没诞生,而**十年代光刻巨头霓康也刚刚进入光刻机领域,米国也才开始搞光刻机没多久,甚至在七八十年代我们还有不少芯片产品出口到米国和倭国,你能信吗?

进入大学后,阎解旷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他再次重复起他在插队前的刷书模式。一个人最怕的就是那种付出没有回报,努力得不到收获,而阎解旷作为一个有挂的男人,每天看着系统面板不断上涨的经验,看着自己的各项知识一点点提升的扎实反馈,让他醉心其中,乐此不彼。

除了上课和各项活动外,他和苏婉基本都泡在学校图书馆,在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作用下,让他仅用了一个学期不到的时间就自学完了大学阶段的专业课程,并开始向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钻研。

在几次测验中,阎解旷都以远远领先的成绩获得第一。阎解旷优异的成绩很快引起了教授们的注意,甚至还有教授主动邀请他加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阎解旷来自移动互联网咨询发达的时代,对于集成电路的历史还是比较清楚的,再加上之前通过自学打下的扎实基础和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到了这种场合简直是如鱼得水,很快就帮助项目组解决了几个关键性问题。

尤其是在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05机的研制过程中,他的贡献帮助项目组攻克了一些重大难关,大大节省了研发时间,提前完成了研制工作,获得了上级的肯定和表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