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六七看书 > 蒙古战记:弯刀与箭痕 > 第一百八十五章 幽燕雄都

第一百八十五章 幽燕雄都 (第1/2页)

六七看书 67ks.com,最快更新蒙古战记:弯刀与箭痕!

在小汤山官属温泉美美的泡了一次后,翌日,帖木真等人自昌平县而出,越温榆河继续南下,中都,这座金朝繁荣盛大的京城,已然近在咫尺了。

说到中都,可谓历史悠久,其所处之地向来被称为幽燕之地,若论幽燕名称的由来,则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都地区就获得了最早的名称——幽陵和幽都,殷商之时,这里已有蓟和燕两个诸侯国,它们都是商的属国。周武王伐纣后,立刻封黄帝后裔(亦有说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因而蓟和燕就都成为了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得封后的燕国国势逐渐强于蓟国,至春秋时,列国征伐不断,通过反复较量,燕国最终在春秋末期灭了蓟国,灭蓟后,燕国遂迁都于蓟,到战国时,燕国跻身“七雄”之列,为当世强国之一,因而战国以后,世人逐渐遗忘了蓟国,而以上古时的古幽州地名和燕国国号,合称中都地区为——幽燕之地。

若论中都地区之地理形势,可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自古兵家用武之地也,豪杰得之,可居高临下,席卷河北,俯瞰河南,威压天下,使海内震颤。其地背倚群山,面向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它的北与东北面为燕山山脉,西部则专称军都山,为中都北部屏障。西面则是属于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山地,南滨拒马河,整个西山山坡陡峭,沟谷狭窄,为中都西部屏障。

燕山山脉、西山山地,两山山势高峻,隘口众多,尤以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榆关为要,这些关隘既是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国之安全屏障,若得诸关,则燕山之地可得,又是塞外游牧、渔猎诸部族入主中原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基地,自中都而出,向北出居庸关可通漠南漠北之辽阔草原,北经古北口或东出榆关可达辽东大地,向南则为广阔的河北大平原,可沿太行山东麓大道通往中原各地,正所谓天造地设以分番汉之限,一夫守之,可以当百。中都地区东南面则为面朝渤海的广阔平原,中都地区河流密布,较重要者有卢沟河、温榆河、潞河、拒马河、泃河、高粱河等,此外还有人工开凿的漕河,其中,卢沟河、潞河、高粱河都曾为中都漕河的水源或水道。

中都地区不仅地势险要,而且还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就成为北方中原王朝和塞外诸部族的供养之地,战国时,苏秦为合纵之事,曾游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地方两千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可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又有太史公《史记?货殖列传》载曰:“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上谷至辽东地踔远,有鱼、盐、枣、粟之饶,北邻乌桓、夫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而又有宋人赞叹曰:“燕京之地,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蓏、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猪、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北、西诸山,有金、银、铜、铁,采之则大利于军国器用也。”这些评论,无不是从经济地形上,凸显出中都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而再者,由于中都地区自古就处在中原汉家农业经济与塞外游牧、渔猎经济文化的过渡带上,千百年来,这里的汉家百姓与诸塞外部族,进行着一次次激烈的对抗、冲突与融合,这样的对抗、冲突与融合,使得中都之地的广大民众,深受北方诸塞外民族的风习熏染,也使得这里的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尚武、敢战的社会风习,一声令下,可出精兵,进而形成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史载:“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带海,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人马精悍,自古用武之地。”

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彪悍尚武的社会风习,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些突出的优势,使得中都地区自古便是诸方势力争夺的焦点。秦汉大一统,在幽燕之地推行郡国并行之制,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大一统王朝下的北方军事重镇,向为抵御匈奴、乌桓、鲜卑等游牧、渔猎部族之前沿,至隋唐时,幽州始终为北方军事重地,有精兵屯驻,为压制突厥、契丹、奚等诸塞外部族贡献良多。

而至五代乱世,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予契丹,造成南北军事形势大为变化,从此以后,契丹精骑自河北奔涌而下,旦夕间可饮马黄河,给中原王朝以极大的军事威胁,后来北宋建立,为收复幽云,先有宋太祖想以金钱财货赎买而不可得,后有宋太宗先后两次北伐,却终因战略失策、战术失措、将帅指挥多受束缚,而有高粱河惨败、雍熙北伐大败。这两次失败,使宋彻底丧失了战争进攻的主动权,陷入了消极防御、被动的局面,而攻守易势之下,契丹则大举南下攻伐中原,以求用战争打服大宋君臣,使之彻底断了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念。

后至宋真宗时,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准力劝,至澶州督战,双方大军在澶州城下僵持不下,遂皆有议和之念,于是经过一番谈判,达成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大致保持了一百年之和平,中原王朝却也从此只能北望幽云,而终不可得了。

到北宋末,燕人马植,出身燕京大族,他眼看辽朝日益**,天祚帝昏庸无道,遂萌生出回归大宋之念。彼时,恰逢宋徽宗宠臣童贯出使辽国,返宋途径燕京,马植便设法密见童贯,献平燕之策,首先得到了童贯的认可,童贯遂将他改名为李良嗣,带回了北宋都城汴梁。在童贯的暗助下,李良嗣得以面见徽宗,向徽宗献联合女真,夹击辽朝的平燕之策,宋徽宗大为意动,遂特赐李良嗣姓赵,再改其名为赵良嗣。

赵良嗣归宋及其平燕之策,可谓是再一次点燃了北宋君王收复幽云故土的希望与热情,使宋、辽澶渊之盟后的百年和平出现了一丝裂痕,也揭开了北宋实施联金复燕策略的序幕。

其后,北宋为进一步了解北方局势,多次派使者与金联络,传递结好之意。先有马政出使金国,正式与金相约夹攻辽朝,迈出了宋、金实质性接触的关键一步,然此次出使还未签订盟约。在马政之后,宋金双方又经过反复的互相考量,最终,在宋宣和二年春,赵良嗣再度出使金国,这一次,双方终于签定了一份正式的书面盟约,盟约规定,宋、金双方应合力灭辽,不得单方面与契丹讲和,灭辽后,幽云十六州归宋所有,而宋则将原来于澶渊之盟后,给予辽的岁币转输给金,这就是著名的宋、金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达成后,金、宋双方分别从北线和南线,对辽作战,宣和四年,宋以童贯为帅臣,统领大军北上袭击燕京,先破燕京而入,入城后军士大肆劫掠,毫无防备,最终在北辽兵马的殊死反击下,宋军不敌,只得弃城而逃,终不能占领燕京,童贯在慌忙之下遣使入金,乞援于金太祖。

北宋此次收复燕京的失败,让金太祖及其麾下重臣看到了宋的无力与**,觉得宋作为盟军靠不住,还不如自己前往灭辽,在宋宣和四年末,金太祖亲率大军抵达居庸关,对燕京发动攻势,并一股而下燕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